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马桥文化先民住山洞?错啦!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14 21:47:43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第四章 丰衣足食——马桥文化先民的生活》(节选)。

第四章 丰衣足食——马桥文化先民的生活

考古学不仅仅是从地下发掘出陶器、石器等物质遗存,更重要的是“透物见人”,通过这些遗存去认识人类过去的生活。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超机体组织,而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是以技术为基础,它将自然资源转换为工具、食物、衣服和住所的一整套技术和知识。马桥文化先民生活是技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之一,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维持生活的方式。

一、房址及其他相关生活遗迹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考古遗迹主要有房址、水井、灰坑、灰沟、陶片堆和灶坑等。它们构成了聚落的最基本层面。

马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房址大多以数量不一的柱洞群组成,而地面部分已经被破坏殆尽。以马桥遗址的发现为例,其发现的柱洞绝大多数都是直立柱洞,洞口近原形,柱洞底部为锥形底或圜底,有些柱洞在底部有数块陶片,应当是作为柱础。这些柱洞既有零星分布,也有成群分布的,它们当与居住遗存有关。根据柱洞的分布状况,发掘者把比较集中、成群分布的柱洞确定为4处柱洞群。因为在地面上没有发现任何经过加工或使用过的生活面的痕迹,所以发掘者推测其居住址的建筑形式应该是一种干栏式结构的房屋。

其中,ⅡDQ201柱洞群较为典型,柱洞排列似有一定的规律,大致可以认为是由两个建筑单元组成的一处房址,单元甲为南间,单元乙为北间,面积分大约为32平方米和18平方米。在这个建筑的南侧还有通道(图4-1)。根据相关资料,这类干栏式房屋的建造过程是,首先在地面上立柱以确定房屋的平面布局,然后在立柱上架设横梁、铺设木地板,最后立墙、架设屋顶。房屋的墙体和屋顶,可能也采用有机物质作为建筑材料,例如木板墙或用树枝、竹竿、芦苇、茅草编织成墙体和屋顶。在马桥遗址发现的一些柱洞群分布面之上都覆盖着一层不厚的黑灰,很可能就是房屋毁弃后的木地板和制作墙体、屋顶的有机物质材料碳化后的遗迹。

另外,如ⅡDQ201还发现有出入居室的通道,如果推测房屋建筑形式为干栏式建筑不错的话,那么所谓通道就应该是先立木柱,然后在木柱上端斜置木梯,以供上下、出入房屋。

图4-1 马桥遗址房址ⅡDQ201

也有把发现的柱洞群视为平地起建的地面式建筑的。如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居住遗迹F1、F2,居住面均已不存。其中F1共发现柱洞(坑)23个,平面呈不规则的南北向长方形,部分柱洞中还见有朽蚀的柱痕,房址北侧因为有2个主动间距较大,疑似为门道位置;F2共发现柱洞9个,平面基本为东西向的长方形。浙江湖州毘山遗址发现的2座房址也被认为是地面式建筑,其平面多呈长方形,是在垫土地基之上挖槽埋柱建造而成,房址多有隔墙,门道有1—2个,未发现明显室内外活动面。以F1为例,房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9.3、宽6.0米。F1中部有一南北向沟槽将房址分为东西两个隔间,在北端有一内通道。房址西北和东南部各有一个外通道,分别朝西、朝南(图4-2)。

图4-2 毘山遗址房址F1(西—东)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洪若妍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