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媒体聚焦 | “沪果同心 高原新章”上海对口支援青海果洛三年纪实之二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7-14 19:24:27

两小时生命圈:上海曼巴的高原急诊室

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的果洛,医疗资源曾十分匮乏。像突发创伤、心脑血管疾病这种急危重症,治疗起来向来是“生死时速”,但果洛当地很难找到高水平的“曼巴”,也就是安多藏语里的“医生”。患者从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下转”到海拔2200米的省会西宁,盘山公路动辄需要开车6、7个小时,也很容易错过黄金救治期。

好在,第五批前往果洛的上海医生是“组团式”帮扶,三年除了院长不动,轮换了57人,力度远超第四批的4人,也给当地的医疗水平带来了质的提升。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援青医生王旭阳介绍,人数的增加,使得当地医疗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人多力量大,第五批援青医生初上高原,担任院长的几位领队就提出建设“两小时急危重症救治圈”的倡议,也就是以州人民医院为中心,县级医院建立急危重症救治分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基层救治网点,形成州、县、乡三级急危重症抢救体系。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赵勇表示,果洛州人民医院和玛沁、甘德两家县人民医院都有上海医生,正好把援青的医疗力量充分地调动起来。

2022年10月,“救治圈”开始运作。2023年,果洛州人民医院由二级甲等成功晋升三级乙等医院,急诊科成为果洛唯一一个省级重点专科。2024年,果洛州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也顺利建成,成为果洛州唯一的二级创伤中心。

兼任创伤中心主任的王旭阳在手机上点开一个“重点专病管理平台”APP,哪怕是在当地卫生院里,病人情况也一目了然,可以“零时差”响应。经过三年的建设,“两小时急危重症救治圈”已经覆盖果洛6县38个乡镇,极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据统计,有近600名病人因此受益。而王旭阳介绍,救治圈的实际辐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车程三小时的久治县和达日县,开辟了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援青医生、任职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王旭阳(上图左)在手术中

除了重点打造“两小时急危重症救治圈”品牌项目,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援青干部周晓辉(上图)还提出了一个“走遍果洛公益行”的公益活动,计划是走进果洛州6个县44个乡镇,开展各类专家义诊和健康大讲堂,送医到村到户,实现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下沉。

从数据上来看,果洛全州共44个乡镇、22万人口,“走遍果洛公益行”项目基本做到了70%的覆盖面,当地群众的医疗获得感以及看病体验感明显提升。其中,筛查出各类特殊患者150人,开展免费手术30例。

通过“走遍果洛公益行”,援青医疗团队也与果洛的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目前签约“五大中心”医联体的医疗机构已达30多家。

青海省果洛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暨DSA正式落成揭牌

医生们常提到的“五大中心”,全称是“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分别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近年全国都在加速落地五大中心,上海医生也将这个体系带到了果洛,换句话说,为当地州县两级医疗机构建设“五大中心”,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是援青医生这三年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团队的努力,2024年果洛州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此外,上海从援建的结余资金中拨付了专项建设资金,历经一年时间,果洛州首台DSA设备顺利落户州人民医院。DSA手术室的建设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州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了青海省二级卒中中心资质认定并授牌。担任卒中中心主任的援青医生、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的张桂运(上图)十分激动。

至此,果洛州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建设顺利收官,成为真正意义上具备为州内外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力的三级医院。

州人民医院的DSA手术室建设,只是上海资金支持的很小一部分。据统计,三年来上海累计实施州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等39个医疗基础设施改善项目,不断改善当地医疗基础条件。这一点上,玛沁县人民医院院长、来自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援青干部朱鑫璞(上图)特别有发言权。他记得2022年7月25号,首次走进这家医院的印象——“落后,还是落后”。

“果洛”在安多藏语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三年来,在上海援青帮扶下,玛沁县人民医院也开始“反败为胜”了。现代化的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光是面积就翻了4倍。诊疗环境的提升是朱鑫璞口中的四个“明显提升”之一,上海援青给玛沁县人民医院带来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比如医疗服务能级,比如医院管理。

人才培养也是一项重要提升。三年来,上海援青团队安排了139名本地医护人员赴上海跟岗学习、研修培训。加上朱鑫璞这样的援青人才“师带徒”手把手带教,为果洛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上图为朱鑫璞院长的学生,青海省首批“双向组团”人才培养果洛州队长,现玛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大武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的智华尖措。)

在西宁的青海省中医院,也有一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伍。在院长林勋(上图)推动下,该院作为海拔2000米以上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三年来新增7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获批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还在果洛州人民医院挂牌了青海省第一个“中藏西医结合门诊”,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的选择,让高原牧民离“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州,大病不出省”的美好愿景越来越近。

林勋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对于他来说,“推进高原中医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考虑到青海在高海拔地区,气候、饮食习惯和上海都不一样,林勋特别强调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三因理论”,也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将上海好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青海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年来,青海省中医院的各项数据都有了大幅的提升,病人对中医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林勋和同事们除了中医院的工作之外,也经常会去果洛、玉树、黄南等高海拔地区义诊。青海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沈建武感慨,很多基层卫生院,中藏医的技术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正是因为上海专家们忘我离家的援助,推动青海的基层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疾患外转率不断下降,节约了很多的医疗成本,“是青海老百姓最大的福利”。而病人们送上的一条条哈达、一声声“上海好曼巴”,也无疑是对第五批组团式援青的医生们,最好的褒奖。

来源:情义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