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持续高温,不少市民反映情绪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中暑”或“情绪中暑”。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提醒,情绪“中暑”不仅危及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带来社会安全风险。高温天气中,做好物理防暑降温之外,预防“情绪中暑”也很重要。
从生理层面看,高温环境下人体会优先保证散热功能,导致大脑供血相对不足。这会影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平衡,使人更容易烦躁。同时,高温会刺激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就像身体长期处于“备战状态”,自然容易情绪波动。
从心理层面看,持续高温是一种慢性应激源。就像长期加班会让人疲惫一样,持续的热应激会消耗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再加上高温减少社交活动,而社交恰是重要的情绪调节方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首先是儿童青少年,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还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其次是高压人群,比如备考学生、职场人士,高温会放大原有的压力;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情绪本就容易波动;还有慢性病患者,身体不适会间接影响心理状态。
物理调节:保持环境温度在26℃左右最理想,可以用冷毛巾敷颈部快速降温。视觉上多使用蓝色、绿色等冷色调也有帮助。
情绪调节:推荐“5—4—3—2—1”接地法:找5个看到的物体、4个能触摸的东西、3种听到的声音、2种闻到的气味和1种能尝到的味道。这个方法能快速把注意力从情绪转移到感官上。深呼吸也很有效,建议采用“4—2—6”呼吸法。
生活方式调整:重要工作尽量避开午后高温时段,适当午休。饮食上多补充含镁食物和B族维生素,避免酒精和过量咖啡因。
社交支持的重要性:高温下更要主动维持社交,哪怕只是简短聊天。但要注意,情绪激动时最好暂停争论,高温下的冲突容易升级。
要记住,“心理中暑”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环境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果自我调节效果有限,完全可以寻求心理援助热线(如12356或962525)等专业帮助。
专家强调,一是对自己和他人要多些包容,高温下大家都不好受;二是预防重于治疗,不要等到情绪完全失控才干预。就像防晒要提前做一样,情绪调节也要未雨绸缪。
记者:郁婷苈
编辑:路景斓
图片: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