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闵行英烈的抗战传奇,为何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丨乃清叙史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13 22:01:14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抗日战争时期,时属上海市青浦县的青东地区(东自诸翟,西止白鹤,南从七宝,北到纪王庙,部分今属闵行区)有中共青浦工委领导下的党组织和民主政权,更有共产党员顾复生率领的淞沪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以至形成敌我互相包围、犬牙交错的局面,史称“青东抗日游击区”。在抗战烽火中,这里产生了众多英烈故事,丁关兴、杨国才、赵瑞卿是闵行区人民至今念念不忘的本地区历史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青东示意图

同仇敌忾建武装

丁关兴(1898—1942),原名丁关星,七宝西北角的汪家巷(今属七宝镇沪星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常年在家耕读谋生。

1937年冬,侵华日军耀武扬威,本地民众悲愤交加。汪家巷北面相邻的杨家巷(今属青浦徐泾光联村)有个杨国才(1900—1939,乳名杨毛)正发动乡民,胆敢自行组建抗日武装。丁关兴闻讯,心头一震,热血沸腾,当即赶去投身其间。杨国才豪爽侠义,丁关兴忠厚本分,两人年龄相近,同仇敌忾,就此生死同心,并肩而行,成为赴火汤蹈的亲密战友。

于是,一支拥有七八十人的“农民自卫游击队”横空出世,大快人心,乡人称之“杨毛部队”。他们时聚时散,东奔西走,在青沪公路两侧的杨家巷、沈家巷、杜家巷一带展开抗日游击战,抵御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势。

投身顾复生部队

1938年春天,“杨毛部队”与青浦观音堂顾复生(1900—1995)领导的“青东人民抗日自卫队”合并,成立抗日政权,杨国才任青浦县第七区(辖徐泾、七宝、蟠龙、凤溪)路南(指青沪公路南片)六乡镇办事处主任。6月,经中共江苏省委同意,在保持独立的原则下接受了国民党方面所加委的“淞沪民众抗敌自卫团第三支队”番号(顾复生任支队长,俗称“顾复生部队”)。七区原有自卫常备队成为第一大队,杨国才任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丁关兴随之接受整编,担任分队长。8月20日晚,在焚烧青沪公路桥战斗中,杨国才、丁关兴率部阻击虹桥机场守敌。

1938年冬,在摸清驻守吴家巷集镇的日伪军情况后,丁关兴决心大干一场,壮大抗战声势。他安排徐波余带领10余名战士扮成难民,在白天先后混入吴家巷镇。当夜,丁关兴带领部队包围了吴家巷,里应外合,一举取得胜利,缴获了一批武器和粮食。此战在青浦、松江、上海三县产生重大影响。

沈家巷成了秘密联络点

1939年3月,为贯彻“灰色隐蔽”的战略方针,部队改称“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纵队第三支队”,顾复生担任支队长,拥有3个大队8个中队,共有400多人。青浦县六、七、八区组成“青东联合办事处”,由顾复生担任主任。七宝沈家巷(今属七宝镇沪星村)一带归“路南区六乡镇办事处”,由杨国才担任主任。

此时,中共青浦工委派朱敏中担任路南区党委书记兼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指导员,经地下党员推荐,寄居在沈家巷村“保长”赵瑞卿家中。两个“识字人”相识恨晚,结为知己,就此赵家成为的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1939年12月,经朱敏中介绍,赵瑞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国才、丁关兴时常赶来与朱敏中商议战事。赵瑞卿热情照顾往来游击队员的生活,并在家中协助游击队印刷宣传品。他们身份有异,但目标相同,秘密地开展抗敌斗争。

1939年3月25日《申报》记载:淞沪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相继克复蟠龙、诸翟两镇后,遂与泗泾、颛桥、莘庄等处之游击队相互呼应,近又与驻于沪杭公路松江至闵行间之游击队丁锡山部取得联络。

 

赵瑞卿住宅复原图

出生入死游击战

1939年5月,丁关兴带领属下人员在青浦观音堂陆家角村一带活动,被日伪军重重包围。丁关兴与徐波余、柴友其等分队领导紧急商议,当机立断将部队分散,隐藏武器,等待时机再集合。丁关兴、徐波余等经过数月奔走寻找,终于与上级取得联系,将部队重新集结起来。

8月1日,杨国才部队在杜家巷、王娘子村宿营,2日清晨被虹桥机场守敌包围,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杨国才被敌手榴弹击中后左手被炸去,腿部受重伤,仍坚持与敌浴血决战,后隐蔽于芦栗地中,被汉奸地痞发现后杀害。

1940年4月14日至27日,日伪军在青东地区制造了震惊上海的大血案,历时13天。据《申报》记载:18日“清晨,迷雾蔽空,在沪西诸翟北约三里处所,目睹由嘉定方面开来日军百余人,一律便装,往西南方向开发,道经之处,民相争避。旋该地日军踏入诸翟西青浦县境,即无故放枪,所至恣意烧杀,妇女则加侮辱,然后杀之,残暴尤甚于初时。”“青松县境乡民惨遭大屠杀,人口损失千名”,“沪西五千余村,悉惨遭蹂躏,周围达百余里,受害者五万户”。第三支队三中队与敌人发生激战。丁关兴率队突围,死里逃生,被迫化整为零,隐蔽活动。

1940年7月中下旬,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抵达青浦地区。10月,第三支队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淞沪游击队”,顾复生担任司令员,丁关兴担任第三分队队长。

1942年1月下旬,丁关兴带领部队宿营在青沪公路吉安公墓附近的杨家角村(今徐泾镇西北部的乡村集镇)。当地伪乡长蔡桂香闻讯后,表示有意立功受赏,故意送来“消息”称有一小队被打散的人员要来投奔。丁关兴信以为真,即派联络员前去接头。不料,该联络员被捕后叛变了,并引来佯称是“自己的部队”的日伪军。丁关兴的队伍突遭袭击,一番激战,最终战斗失利。在战斗中,丁关兴身负重伤被俘。

1942年2月2日,丁关兴在松江县九里亭庄家桥英勇就义。时年43岁。

如今,丁关兴安葬在闵行区烈士陵园。杨国才安葬在青浦东乡烈士陵园。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赵若楠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