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十九载搭桥铺路,她是松江残疾人就业“摆渡人”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7-13 07:00:29

日复一日的琐碎沟通与细致对接,是松江区残疾人就业促进指导中心主任郑蕙燕的工作常态。自2006年从事残疾人工作以来,十九年光阴流转,她始终将自己定位为连接残疾人和社会企业的“桥梁”——在让残疾人获取心仪就业岗位的同时,企业也能收获稳定可靠的用工资源。这份工作,不仅需要对相关政策的深入理解和专业的沟通能力,更需要浸润在点滴中的爱心与非凡的耐心。

郑蕙燕(左二

政策铺路 校企搭桥

“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不需要缴纳残保金。”郑蕙燕介绍着相关政策。过去企业需要线下排队办理,如今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转向线上,郑蕙燕推动并配合咨询与后台审核,让政策红利更顺畅地惠及企业。这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也为残疾人争取了更多就业机会,背后是惠企与助残的双赢逻辑。

政策之外,郑蕙燕着力铺设更坚实的实践通道——校企合作。她成功为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特教班与老字号企业“乔家栅”牵线搭桥展开深度合作,共建面点实训工坊,成为智力残疾学生接触社会的宝贵起点。

此外,还有“蜗牛宝贝”等实践项目应运而生。郑蕙燕深知,这些孩子看上去思维简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闪光点。“即使面对再简单的工作,他们也会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完成,很少想着投机取巧或偷懒懈怠。”郑蕙燕在数次对接中发现,企业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往往始于一次谨慎的“试一试”。而她作为推动尝试的关键角色,要做的就是搭建桥梁、居中协调,协助磨合双方的适配度。“彼此放低一点要求,多一分接纳,就可能促成就业。”她的工作,就是在这看似微小的尝试中,寻找突破。

毕业于上海某学院的肢体残疾大学生小于(化名)比较敏感内向,常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郑蕙燕与基层工作人员反复沟通,成功打开了他的心结,并推荐他开展见习。经过实战历练后,小于最终成功踏上工作岗位。这缕阳光让小伙子信心满满,他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就业机会,感觉生活有了新的盼头和方向。

平凡岗位 双向照亮

然而,桥梁两端也会各有难时。残疾人因残疾程度不同,企业接受度也会因人而异,有时匹配难度就会相应增加。“就业是双向选择。”郑蕙燕回忆起接手的案例,“有时企业没选残疾人,有时残疾人没选企业。”在面对多次努力后结果不如预期的情况,她坦言“会有点失落”。

支撑郑蕙燕坚持下去的,除了责任,更有来自服务对象本身的坚韧力量。“许多残疾人朋友克服了太多的困难,才走上工作岗位。”她目睹部分残疾人因身体受限,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却仍在努力寻找机会改变生活。“我很佩服他们,他们的坚韧和坚守深深感染了我。”正是这份感同身受,让她在面对困难时“想想他们就不放弃了”。残疾人朋友展现的生命力与自强不息,成为郑蕙燕在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她持续与残疾人朋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后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获得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证书,以更好地服务工作。

对于未来,郑蕙燕有着更深的期许。“我们还需要与其他各部门、各企业增加沟通联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更多努力。她清晰地认识到,残疾人不仅要能找到工作,还要找到适合自身能力、有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这需要更精准的匹配、更深入的企业动员和更完善的支持体系。

多年来,松江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数据背后,是郑蕙燕与同事们“一人一档”的跟踪落实。每一次的电话、走访、岗位争取,都在为特殊群体撬开融入社会的一线可能。让微光照进每个平凡的生命——这或许正是这份看似平凡工作的不凡意义。

记者:朱颖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桂可欣 沈莉娜 实习生:尚禄云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