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九色鹿》《山水情》……这些诞生于几十年前的经典动画,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它们不仅孩子爱看,大人也爱看;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在业内,这类动画也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好看”也会变为“怀旧”,今天的“中国学派”动画究竟怎么样了?
7月11日,“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大展”在浦东碧云美术馆揭幕。本次展览由“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景观”和“后水墨史——中国当代动画简谱”两部分组成,共展出21位艺术家的28组/件作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成功地“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也以强烈的中国文化辨识度震撼了整个世界。剪纸、折纸、皮影、编织、布贴、泥偶、线描、彩塑……在日后发展中,“中国学派”动画变得更为包罗万象,但水墨动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标签。观众在本次展览中可知,在最近25年来,水墨动画依旧占据了新“中国学派”动画的“C位”。
90后女性艺术家刘毅的作品《白水郎》就是此中代表。这部在灯箱装置上呈现的水墨动画,以中国南方的疍民群体为灵感源泉。疍民长期漂泊在水上,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反映了处于社会边缘,也揭示了个人内心的漂泊与孤独感。“水上漂泊的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墨迹的流动同样也是如此。”刘毅共画了五六千幅水墨手稿,最终合成了这部五六分钟的水墨动画,“在我绘画时,上一帧与下一帧的水墨晕染无法重复,也让作品最终呈现效果变得无法预知。”
不同于出现在电影银幕、电视屏幕上的“前辈”,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动画装置、交互动画、延展动画、动画游戏、动画剧场等样式,在美术馆空间内呈现,以全新的数字技法延续了既往的艺术语言探索,并在观念上给予全新的颠覆性更迭。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荷兰动画电影节主席、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戈本·施默介绍,他第一次来中国是1990年,当时创作“中国学派”动画的是制片厂,放映场所是影院,而今天的创作者是个人,并需要以艺术品的形式来展示,这个创作过程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你可以利用一切材料,来展示你的影像作品。在这个展览中,观众不是在看动画,而是成为动画场景的一部分。”
“‘中国学派’动画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但已经过去很久。新千年后,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用当代艺术观念来重新阐释这类动画,并成功推陈出新,在各类国际电影节、双年展、三年展中获得了荣誉。”本次展览策展人、当代艺术与电影的资深实践者与研究者曹恺表示,这些作品与“中国学派”动画有着美学传承,因此可称为新“中国学派”动画,本次展览即把过去25年来的重要作品进行整体回顾。与此同时,曹恺也坦言,随着文化消费的日渐丰富,“中国学派”动画很难再重获昔日的受众面,但是艺术创新与学术积淀不能止步:“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到新‘中国学派’的学术创建工作。”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展期内,馆方将组织多场公共教育活动与相关讲座,并在美术馆1楼艺术图书馆开展每日3场展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