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个名叫一一的小生命正安稳地睡着。她出生时仅仅25周零2天,体重只比一瓶矿泉水重一点(731克),脆弱得像捧在手心的珍宝。然而,这个“掌心宝宝”的降生之路却惊心动魄——母亲突发子宫破裂、失血休克,她在紧急剖宫产中提前来到人世,出生后,其体内未闭的动脉导管对心肺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最终经过惊心动魄的微创封堵手术后,最终重获“心”生。
荆棘密布的生存挑战
出生后,一一哭声微弱,心跳呼吸艰难。她接连闯过窒息抢救、呼吸机支持、严重颅内出血(最高级别)等生死关卡。但更大的威胁接踵而至——一条本应闭合的“生命通道”(动脉导管)在她体内顽固敞开,心脏不堪重负,心率飙升到180次,双肺水肿,肾脏功能也亮起红灯。药物治疗失败后,这条异常通道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心衰、肺出血或肠坏死。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联合新生儿科、麻醉科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精准的评估,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经过反复权衡和周密计划,最终确定了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方案。
毫米血管之间的“生命之舞”
传统开胸手术对体重不足1公斤、伴有严重脑出血和肾损伤的一一而言,风险高如悬崖。唯一的希望,是经皮肤穿刺血管的微创封堵手术。但这需要医生在仅几毫米粗、细如发丝的血管内精准操作——稍有不慎,血管破裂或影响脑部供血,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场“针尖上的挑战”,医院心内科、新生儿科、麻醉科专家紧密协作。在心内科肖婷婷主任的带领下,团队凭借毫米级的精准操控,将细如发丝的导管轻柔送入一一体内。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每一次推进都如履薄冰。最终,封堵器稳稳落在目标位置,异常血流被成功阻断!这一刻,手术室内紧绷的空气终于流动起来。
术后,一一被严密监护。令人欣慰的是,手术未加重脑出血,她脆弱的小心脏逐渐恢复力量:心率平稳下降,呼吸支持参数稳步调低,肠道功能也开始改善。虽然康复之路仍长,但最凶险的“心脏风暴”已被遏制。
“在这个脆弱的小生命身上,每一步都踩在医学的极限边缘。”肖婷婷主任感慨道,“它证明在最微小的生命面前,敬畏与精准能创造奇迹。”新生儿科龚小慧主任强调:“这次成功为无法承受开胸手术的危重早产儿打开了希望之门,更凸显了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的至关重要性。”
一一小小的胸膛里,跳动的不只是一颗被精密修复的心脏,更承载着医学对生命的无限敬意。这条在毫米血管中打通的“生命通道”,不仅照亮了这个掌心宝宝的未来,也为全国超早产儿复杂先心病的治疗,点亮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