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多年的检察官,我办过上千起案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办理的一起诈骗案。
从初查案件到深挖线索
迷雾重重又拨云见日
翻开案卷,令人气愤的是犯罪嫌疑人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法律意识淡薄,以“高息回报”或“装病卖惨”骗取他们的钱款。甚至有被害人连老伴的丧葬费也被骗光了。然而面对我们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振振有词:“检察官,我之前是做生意被骗了,借钱还不出,所以被他们上法院告了,现在又投资期货失利、遭遇车祸,更没钱还了。”这番话引起了我的警觉,我立刻到法院调取其所涉民事判决书,这一查,竟发现他有两起民事借贷纠纷均是以“购房”为由借款,矛盾点在于,刑事案中辩称“生意被骗”,民事案中却称“借款买房”,而购房记录竟是一片空白,车祸医疗费之说,均无诊断记录。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后我很兴奋,为进一步查清大额资金来源、去向,我联系公安机关调取犯罪嫌疑人银行资金流水,通过整理发现了频繁的大额整数交易、分散的异地账户、高风险标注的转账记录,这些信息宛如一把利剑,直指背后隐藏的借款真相——网络赌博。至此,我明白案件已非单纯的民事纠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连环骗局。
为查清全貌,在梳理犯罪嫌疑人银行流水、社交关系的基础上,我通过实地走访其曾活动的区域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当在犯罪嫌疑人生活过的居民区拿出其照片时,周围的居民迅速议论开了。有人提到菜场中某个卖鱼的老板好像也被骗了。这条线索让我心头一紧,随即联合辖区派出所对附近两个菜场进行排摸,终于找到了鱼摊老板,另外通过调取民事判决书又发现2名被害人。随着对证据的系统梳理,犯罪嫌疑人的诈骗版图逐渐清晰,从最初的3名被害人增加为6名,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从庭审交锋到发回重审
满怀信心又重振旗鼓
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23年9月,我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当我满怀信心走上公诉席,法院却仅认定50余万元,对新发现的3名被害人及金额不予认定,认为被告人未实施逃避债务的行为,难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最终判处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面对审判结果,不甘汹涌袭来,但没有时间沮丧,我和检察官助理开始了“地毯式”排查,我们循着被告人曾是公司食堂采购员这条线,在崇明某菜场花了3天的时间找到了20多名证人,并找到了几年之前与被告人一同网络赌博的关键证人,在他的叙述中,一个沉迷网络赌博、债台高筑的形象逐渐清晰。随后,我们又补充了网络赌博的资金流水,夯实了被告人网络赌博的证据。2024年3月,崇明区检察院以原判事实认定错误、量刑明显不当为由提出抗诉,理由有三点:第一,被告人隐瞒无力还款及巨额债务,根本没有真实还款意愿;第二,被告人“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式,让被害人相信其具有偿还的经济能力,实为拖延还款实施诈骗的幌子;第三,资金流向赌博平台,属于骗取被害人借款后用于违法行为。
最终,二审法院采纳抗诉意见,发回重审。合议庭认定了全部6名被害人的100余万元诈骗金额,改判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宣判后,被告人未提出上诉,判决现已生效。
从刑事检察到协同履职
多元助力,涤荡污浊
刑事判决生效后,我也向第六检察部移送了司法救助线索,对个别因案致困的被害人启动救助程序,希望以检察之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从“借款”到诈骗,从刑事抗诉到协同履职,正是因为我们主动调取民事判决、自行补充侦查、实地走访群众,才能最终发现隐藏的犯罪事实,没有让任何一个被害人失望。在这条捍卫公平的道路上,我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作为司法者,我的脚步将永远铿锵。
供稿 | 崇明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