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申城进入“酷暑模式”,持续的高温“烤”验着城市的运行,也牵动着民生关怀的“温度计”。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睦邻中心正以一种“超链接”的模式,将传统的纳凉点升级为集知识、关爱、健康于一体的夏日服务综合体。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知识型清凉驿站”,户外工作者的“城市汗卫者补给站”,更是老年居民的“邻聚力”中心,为“一老一小一新”三大群体撑起了一把坚实的夏日“清凉伞”。
01
暑期托娃不愁,
打造“三新”子女的“知识型清凉驿站”
暑期“神兽”归笼,对于工作时间不固定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三新”人员)来说,子女的看护便成了一道难题。延吉新村社区第四睦邻中心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将约5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空间,巧妙地变成了孩子们的“知识绿洲” 。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避暑空间。中心经居民自治商议,专门开辟了“凝‘新’聚力”爱心接力站,并将服务延伸至“三新”家庭。针对孩子们的特点,中心开设了深受喜爱的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每周一次书法、两次国画的安排,让孩子们在翰墨书香中静心、成长 。
“我们每次活动都会给‘三新’人员的孩子特意预留名额,并通过街区书记把消息发到他们的群里,让更多人知道。”睦邻中心项目负责人王淑皎介绍道。为了彻底解决“三新”家长的后顾之忧,中心还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八点 。这份从“托管”到“托心”的转变,让这个小小的驿站,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家长们安心工作的坚强后盾。
02
超越“一瓶水”,
构筑“城市汗卫者”暖心补给站
如果说对孩子们的关爱是“知识纳凉”,那么对户外工作者的守护则是实实在在的“身体降温”。中心早已超越了“一瓶水”的初阶关怀,升级为提供“清凉心意包”的“城市汗卫者补给站”。
接力站内,早已备好了免费的祛湿茶、棒冰、盐汽水,以及风油精、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物品,户外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一位正在歇脚的环卫工人说:“今年夏天特别热,我们在这里做保洁,高温的时候就来歇歇脚。睦邻中心蛮好的,送水给我们喝,还有茶,中午和下午都来缓一缓。”
为了让这份清凉“不断电”,延吉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更进一步,为辖区内四个睦邻党群阵地统一添置了制冰机,积极搭建起了一张“清凉一夏”守护网,让延吉的“温度”在烈日下可感可及,也让每一位为城市挥洒汗水的劳动者,都能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敬意与关怀。
03
延时服务不打烊,
激活老年居民夏日“邻聚力”
夜幕降临,暑气渐消,睦邻中心却依旧人气不减。延长的开放时间,让这里成为社区老年居民的“快乐老家”和增进“邻聚力”的温馨港湾。
“我基本上每天都来做这个‘多功能治疗仪’,做了一个月,本来脚麻,现在改善多了。”一位居民分享着他的体验。中心的中医理疗区配备了热敷、红外线、艾灸等多种设备,践行“冬病夏治”的理念,为老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除了做理疗,阅览室、乒乓球室、舞蹈室也都是老人们的“主场”。他们在这里聊天、看报、打球、活动筋骨,在轻松的氛围中,昔日的陌生邻居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社区的凝聚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04
一张地图绘到底,
让“清凉”“处处可及”
一个点位的用心,折射出的是一个街区的温度。为了让这些夏日服务点位串珠成链、连线成网,延吉新村街道还特别制作了“2025年延吉新村街道清凉接力站地图”。这张地图清晰地标注了辖区内所有的清凉服务点及其开放时间,宛如一张夏日“寻宝图”,指引着有需要的市民,随时都能方便地找到身边的清凉港湾。
从一个“知识驿站”,到一个“补给站”,再到一个“健康中心”,最终汇成一张“守护网”。杨浦区正通过这样绣花针般的精细化服务,将社区关怀融入日常,让城市的温度可感、可知、可及,为这个炎炎夏日,注入了最沁人心脾的一剂“清凉”。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