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上午,记者走进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区,很快被眼前的一幕怔住:医生的问诊桌旁,一个个板凳依次排开,患者安座其上;而在一旁的治疗区域以及周边的等候区,同样坐满了候诊患者。
难道是请来了名中医坐诊?一问才知,原来,这群爷叔阿姨是冲着这家社区医疗机构的80后中医牛彦彦而来的。
近年,上海着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级提升,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门诊。记者走访发现,社区中医与居民的“黏性”普遍较高。
这些受追捧的社区中医,切中居民的什么脉?
80后社区中医的病友群
500人满员后又开新群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牛彦彦,在社区攒了一批“忠粉”,岳阿姨是其中之一。
“彦彦医生为了给病人看病,很少正常饭点吃饭。她有时甚至上午连着下午问诊,间隙就匆匆扒几口饭……”岳阿姨与牛彦彦相识始于2018年。当时,岳阿姨腰痛病犯了,在多家医院的中医、西医看了一圈,不见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来到家附近的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想到,半年左右,经牛彦彦慢慢调理,岳阿姨的腰好了,她的信任票也就此投给了这家社区医疗机构。
一眨眼,已经七年了,岳阿姨也从一名普通患者,变成了牛彦彦医生的“夸夸团”团长。“她早上七点就到医院了”“她一直没办法准点下班”……这一个个细节,何尝不是居民与这名社区中医的“黏性”体现。
如今,牛彦彦每周三个门诊,岳阿姨每周就要来看三天门诊。
“有这么多不舒服要看?”记者好奇。岳阿姨也答得直接:“一周门诊没见,好像一个世纪没见。”在她心里,牛彦彦不仅是医生,更像一位知心朋友。
岳阿姨似乎也没有夸张,她的家里距离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骑车大约20分钟。而在牛彦彦的患者群里,有不少都是“舍近求远”,家住浦东、嘉定、杨浦的都有。
问题是,这些患者家附近就没有好的针灸中医吗?未必。那为什么这么多患者专程来这里?从患者的反馈里,记者一点点拼凑出两个朴素的理由:一是技术好,牛彦彦跟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专家;二是态度好,而这一点在患者心目中的“打分”占比甚至更高。“这年头谁没点烦心事,她就是百问不烦,对病人很有耐心,这多不容易啊。”岳阿姨告诉记者,除了在诊室,医患还在线上见:牛彦彦的病友群里已有500多人,人数满员,为此又建了一个新群。
如今,牛彦彦已是这家社区卫生中心中医科主任。说起这群“老朋友”,她也颇为感慨。这名80后大学里学的就是针灸推拿,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经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这段临床经历,让我发现中医在老百姓里很受欢迎,而距离老百姓更近的社区医疗机构或许更有发挥天地。”就是这么一份动念,牛彦彦毕业后就选择了社区,从一名“新兵”成长为带团队的科主任。
跟着专家学医术
家门口好中医”越来越多
其实,在上海的社区医疗机构看见名中医,如今已不算稀奇事。但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如何源源不断培养并留住名中医,这是需要思考一番的问题。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组织实施“百师强基”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各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数据显示,2024年社区中医诊疗已占据总诊疗人次的近半壁江山,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更惠及两千多万人次。
把脉的手,行走的脚,扎根的心,中医在社区的“三味”生长,无形中将居民与社区医疗机构的距离越拉越近。当然,近距离之后,有些问题可能看得更真切了,“望闻问切”真本事的考验也会越来越多。
图文:上观新闻(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李晨琰 张菲垭)
编辑:方佳璐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