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100年前,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她们……丨乃清叙史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06 22:28:49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清末,在维新思潮的冲击下,本地女性不再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争取婚姻自由,誓为时代新女性。100多年前,今闵行区境内曾发生这样的故事……

最浪漫的时代新女性

1906年夏季,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北洋女子公学”)专程来上海增招学生,来自马桥的14岁少女钮爱华有幸被录取了。她是钮永建的侄女,出身于非同一般的俞塘钮氏家族。

钮爱华走进北洋女师范学堂预科班,学期一年半。当时,学堂以传统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德育教育为训,课程设置以注重美育修身等“柔性”内容为主,除修身、教育、国文、家政、体操等必修课外,可以选修历史、地理、图画、算学、理科、习字、手工、音乐等课程,目的仍以培养“贤女贤妻贤母”为主。

1908年2月,钮爱华唱着“天下之大匹夫责,斯责踰千钧。今日桃李他时兰芷,珍重百年身”的校歌,成为北洋女师范学堂首届毕业生。返乡后,即闻讯风流倜傥的钱桐(字孟材,塘湾乡西钱家塘人,1903年赴日留学)有意再婚。钮爱华时年16岁,而钱桐年已经35岁,比钮爱华的父亲还大2岁。两人早已相识,志同道合,相敬如宾,冲破种种阻力结为夫妻。钮爱华感到犹如重获父母之爱,情意缠绵,还自行改名为梦秋。钱桐不由满面春风,走向生活新里程,不久担任北京政府参谋部国防科科长。

1908年1月北洋女师范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钮爱华是其中之一

周静娟命案轰动上海滩

1913年2月,颛桥北街24号财主周钺(字惕生,号铁铮)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当年8月,周钺之女周静娟因自由婚姻被父亲逼死于江中。《申报》持续跟踪报道,随着司法界和文学作品的介入,此案成为轰动上海滩的公共事件。

周静娟生性静婉,举止端庄,先后入上海务本女学、竞化女子师范、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学习,毕业后入胜家公司学习机器缝纫,数月尽得其艺。因周钺有一妻数妾,周静娟生母年衰懦弱,而她对后母看不入眼,以致父女俩关系紧张。1911年秋,经姑丈刘子瑜介绍,进入浦东鲁家汇镇南州两等女校为教员,深受校长徐品花好评。不久,徐品花将校长之职让与周静娟。周静娟任校长后,整顿校风,开除了不称职的松江籍女教员顾某。而顾某衔恨在心,遂传播流言污蔑周静娟与徐品花之间“交往不正常”。周静娟年过三十岁,尚未订婚,为保全名誉,以婚姻事实来消除谣言。1913年8月11日,两人在南州女校举行文明结婚礼。

然而,周钺认为女儿任性而行,有辱家门,给自己带来难堪。8月19日,周钺闯进南州女校,劝女儿一同前往姑父家重新商议婚礼事宜。23日,周静娟随父亲乘船返家,当日抵达华泾镇刘子瑜家稍作停留。28日,周钺一行回家,当船只驶至长桥港口时,周钺以有辱家风,责问周静娟:“今夜你死还是我死?”周静娟答以“我死不害人的,如父死还有许多少不了的事”等语。至夜半二时,周静娟含泪投江,船夫急用竹篙挽救,周钺竟然阻止,待到江面“血流水红”才释手归家。

惨剧发生后,徐品花向上海县地方检察厅(案发地时属上海县)和华亭初级审判检察厅署(周家居住地时属华亭县)指控周钺。9月4日起,上海《申报》对周静娟之死持续进行跟踪报道,使社会各界对此案的关注度迅速升温。在舆论的推动下,周钺将会受到何种审判成为民众翘首以望的焦点。

颛桥北街旧貌

杨逸菲逃离包办婚姻投奔革命

杨逸菲,原名杨品珍,乳名邵阿大,1909年11月10日(农历九月廿八)出生于马桥乡彭渡村。6岁时,生母和两个弟弟先后病逝,父亲邵秋泉无力扶养,由姑母邵寿珠领养,带其到南汇县万祥乡南杨宅生活。1922年秋,小学毕业后,她入新场镇达明女校寄宿就读,喜欢接受进步书刊的熏陶。养父杨绍昌原为金山县知事,认为其有失体统,竭力阻挠其参与社会活动,试图以包办婚姻胁迫其就范

1927年年底,为了彻底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杨品珍毅然跳窗逃离家门,投奔到刚创建的“红色摇篮”曙光中学,改名杨逸菲。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幸,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且到同学家藏身。在七宝镇上,意外地巧遇数月前为了除暴“交接枪支”而相识的盛幼宣。盛幼宣奉命正隐蔽在明强小学,为相救战友,他依靠老同学赵惠溪的关系,以恋人身份临时安顿在明强小学。杨逸菲时年19岁,机灵热情,善说能唱。盛幼宣说动校长帮助,接纳她在校担任音乐老师。校长认定他俩必是一对恋人,有心成全促婚。而意外重逢的杨逸菲与盛幼宣,认定互为最可靠的战友,便吐露真情,互相掩护,果然患难生情,弄假成真。不久,他俩正式结为夫妻。

1931年,林钧夫人杨淑英为躲避敌特追捕,将未满三岁的长子交付杨逸菲(后排左)抚养。摄于明强小学。

开栏周年按语

自2023年7月起,“今日闵行”平台开设“乃清叙史”专栏,讲述上海闵行区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者坚持每周推送一篇,3年来不少于100篇。也许,您未曾全部阅读过,而未读的正是想读的,您可点击文末“乃清叙史”合集进行阅读。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陈怡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