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生成高度逼真的多感官模拟世界,用户可以体验到深度的沉浸感、临场感,可以与模拟世界进行实时互动。虚拟现实就有3个特性: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力。第一款虚拟现实头盔由图灵奖获得者Ivan Sutherland博士于1968年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20世纪90年代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一次高峰,由于价格昂贵、易用性差等原因趋冷。2016年是面向主流消费者的虚拟现实元年,现有商用虚拟现实头盔受益于智能手机硬件的发展,融合了高保真图形显示、位置和朝向感知等功能。目前虚拟现实主要应用于游戏娱乐、VR视频和教育培训等领域。
虚拟现实追求将用户沉浸在模拟世界中,增强现实(AR)使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信息,并将它们叠加于真实物理世界,增强现实世界的信息显示。研究者在20世纪90年代构建增强现实系统原型,AR获得大量研究关注,出现了一些应用于工业制造、展览展示和广告营销的AR系统。智能手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AR应用将会大量出现,AR网络媒体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专用的AR设备利用智能手机的软硬件生态,将在工业牛产中获得大量使用,实现远程操作,提高教育培训效率。AR技术可与搜索、电商、游戏和广告结合,提升现有互联网应用体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混合现实(MR)是增强现实的极大提升,目标是把计算机生成的视听信息与真实物理世界无缝融合,支持用户实时交互。在MR世界中,用户无法分辨自己的感知世界中哪部分是虚拟、哪部分是真实。MR技术要解决实时三维重建、光照计算、虚实融合等关键任务。
做个简单的比喻,人类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称为物理世界,而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打造了一个数字世界。VR虚拟现实打造了一个逼真纯粹的数字世界,用户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假的。AR增强现实世界中,用户可以分辨出真实物理世界和数字虚拟世界。MR混合现实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合二为一,用户在混合世界里无法区别出真实世界的景物是什么,虚拟世界的景物又是什么。
每个人的角膜都有不同的曲率和基弧。因此在佩戴隐形眼镜之前,必须要去眼科检查,看看眼睛本身的角膜是否有问题,角膜曲率是否与隐形眼镜的基弧匹配。只有正确佩戴隐形眼镜,才不会对角膜造成损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是有一定危害的。首先,隐形眼镜有一定的透氧率和含水量,长期佩戴会使泪水中的蛋白成分沉积到隐形眼镜镜片上,影响镜片的透氧率。其次,在长期取戴的过程中,隐形眼镜的性状和质量会发生变化,不恰当的方法可能会损伤角膜。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会加重干眼,从而导致角膜上皮的损伤和剥脱,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此外,如果长期不取或不清洁隐形眼镜,可能会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
美瞳属于隐形眼镜中的一个分类,是指彩色隐形眼镜或有色隐形眼镜。美瞳的材质和普通的软镜有一定区别,硬度更强、透氧率更高,对角膜的损伤和干眼的发生几率也会更高。当然,这跟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材质以及不同的透氧率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归根结底,不要为了爱美而忽视了眼睛健康。
关于人造肉的话题频受热议,那么人造肉究竟算不算是克隆肉呢?它真的会成为我们未来餐桌上的主食吗?
传统意义上的人造肉是用大豆蛋白做成的,叫素肉,在素食中较为常见。而近年来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人造肉则不同,它是由干细胞做成的。从2000年开始,就有很多实验室在研究;2015年,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完整的人造肉。他们提取了动物体细胞中的一个干细胞,给它营养剂,让它生长、分裂繁殖,最终长成一种类似我们平时吃的肉类。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人造肉,味道及质地跟真正的肉类区别不大。
那么,这种人造肉算不算是克隆肉呢?实际上它不像转基因食品,跟我们正常食用的肉类是一样的,只是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的身体从小长到大,是从一个细胞慢慢分裂、慢慢繁殖,然后吸收营养的过程。干细胞的培养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直接给这个细胞提供营养,再让它慢慢长大或者繁殖。
目前,人造肉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是价格,目前的价格仍比较贵,但未来可预期降价,实现人造肉的市场化、商业化。其次是人们的接受度。调查显示,有1/3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因为人造肉从原理上来讲非常干净,加进去的任何东西都是可控的。此外,还可以定制营养,人体需要什么营养就直接加进去。
在未来,人造牛肉、人造牛肚、人造猪肝都有可能实现,但由于结构不同,质感或是质地、营养物质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整理: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