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地处松江东北片区,辖区内有轨交9号线泗泾站、佘山站,而新凯大居毗邻这两大轨交站,便捷的交通资源吸引不少外来人员租住在此,再加之新凯大居本身就已承载市区旧房改造、重大工程动迁等人口,让其“导入型人口庞大、快速导入”的特点愈发凸显。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配套设施的不足。不过,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如今,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社区配套设施已来到居民家门口。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凯分中心、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泗滨分中心配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泗泾镇新凯敬老院拥有近150张床位,依托优质第三方开展为老、助老服务,拥有全天候24小时医疗陪护能力;新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阅览室、排练厅、音乐教室,还设有可容纳350人的大型舞台场馆;新凯体育中心拥有室外五人制足球场、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设施。
此后,新凯大居又迎来了新凯党群服务中心、泗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分中心,形成“一院多中心”的“豪华配置”。此外,宝乐汇、木灵集市、佘山湾商业广场也一定程度上补上了社区商业的需求。
不同于一般社区,“规模大、成形快、住户年龄结构偏老、人员构成杂”的特点,让新凯社区面临着巨大的社区服务和管理难题。
2013年,泗泾镇党委率先在全区实行“镇管社区”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设立新凯社区“两委一中心”,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社区自治为基础、社区共治为方向的管理模式。
今年3月,根据市委《关于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的意见》精神和区委相关要求,在“镇管社区”治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置综合网格,强化“1+2+4+X”的网格力量配置,纵向建立“单元议事角—网格议事厅—镇级联席会”三级联动体系,横向构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X”多方协同机制,切实将全镇力量凝聚在网格。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人员流动性强”的问题,泗泾镇坚持从源头上把好暂住人口流入关,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原则,与房主建立沟通机制,做到“以房管人”;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实时更新与动态管控,实现“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针对青年白领与社区工作错时的情况,工作人员开展夜间走访、线上沟通等方式,扩大走访覆盖面,同时推出“夜间加油站”“周末悦享”等特色活动,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在基层治理的课题中,泗泾镇坚持“治理与温度并行”的理念,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多元平台,成立“红色议事联盟”“社事民情议事会”“城管社区工作室”“组团式一体化‘小联动’工作站”等,凝聚各方力量,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实景。
面对新凯大居3000多个地下停车位被闲置的困境,泗泾镇跨前一步主动作为,与开发商、其他区进行协商谈判,于2019年推动开发商对地下停车库实施修缮并启用,盘活了闲置资源。
面对外保温系统质量修缮的问题,泗泾镇协同市、区两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组建了大居保障性住房房屋外墙维修工作组,形成了相关推进方案和任务清单,不定期召开推进会,及时商讨并解决工程推进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居民普遍担心的粉尘扰民、设施设备损坏赔偿等问题,工作组至居民区召开现场答疑会。为保障居民“头顶上的安全”,自2021年启动大居外墙修缮工作以来,泗泾镇每年都将该工作列入泗泾镇政府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修缮工作,已有259栋房屋焕然一新。不仅如此,新家园路沿线4个小区污水倒灌,仁育苑、泗滨苑等小区地下信号全覆盖等问题也在党建引领下妥善解决。
在推动治理的同时,泗泾镇注重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组建“小区监理团”等参与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共治。此外,以党组织为纽带,按照“行业相近、区域相邻、兴趣相投”的原则,在社区创建多个社团沙龙,如退休医生社区“微诊所”、离退休党员微党课、居民自发组织的调解委员会、关爱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的“银丝带”公益行动、查找小区环境卫生问题的“社区啄木鸟”行动等项目,为有特长的居民提供施展舞台。通过常态化举办非遗进社区、金秋睦邻晚会等活动,促进邻里交流,推动“生人社区”向“熟人社会”转变,让社区治理既有力量更有温度。
记者:陈菲茜
视频:胡建尧 王岩生 邢亿梓
图片:泗泾镇提供
编辑:桂可欣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