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许彩荣开始从事涉外家政,第一家雇主是丹麦人,家里墙上贴满的中文便利贴成了她的“启蒙老师”。一句英文都不会说的她,受到雇主启发,决定自学英语。这个决定获得丈夫极大支持,夫妻俩互相监督结伴学习。
这一学“开挂”模式启动:15年间,她掌握了家政、育婴师、养老护理等十多项专项技能,获得家政学本科。
如今,她已经服务过七个涉外家庭,说一口流利英文,从洗衣做饭到插花烘焙,凭借过硬的技能获取了雇主的赞赏与信任。在夫妻俩的结伴拼搏下,许彩荣成为家政行业佼佼者,丈夫创业办了台球工作室把球杆擦得锃亮。这个从宿迁来沪的三口之家,正一步步在上海扎根。
2008年退伍后,王军从吉林来沪,做过中介、开过网约车,直到2018年套上“美团黄”——这抹颜色,终于让他找到了归属感。如今,他已在上海扎根17年。骑手工作不仅给了他事业,还捎来了爱情。2022年,云南姑娘陈艳林加入美团,成了他的徒弟。师徒相处中,感情悄悄发芽,两人从“师徒”变“情侣”,拥有了可爱的小宝贝。
妻子爱花,今年“520”,王军下班特意带回一支玫瑰。这份小小的惊喜,却见证着这个小家庭浓浓的幸福。他将对妻儿的爱,化为车轮下的里程——八年送了10万单,他总把餐品准时送到顾客手里。“送餐要快,生活要慢。”这是他的信条,也是小家的守则。从漂泊到扎根,从单身到成家,王军的故事里,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
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彭俊才与金晓,不约而同地将上海作为第一择业目标。校友聚会上,彭俊才对金晓一见钟情,如今相伴走过十余年。42岁的他如今是一位机械工程高级工程师,手握40多项国家专利,每一台机械臂的核心关节,都是由他和团队研制。但在妻子金晓眼里,却是个不解风情不懂浪漫的理工男。
吐槽归吐槽,妻子与女儿能真切感受到彭俊才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爱着这个家,“他对自己很节省,什么都不舍得买,但是对家人很大方。”妻子和女儿同样给予彭俊才温暖的理解支持,这成为他在科技之路上奋发前行的底气和动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离不开这些科创工作者,彭俊才不是孤例。科研工作者的拼劲,藏着家人的理解;而每个温暖的小家,都是他们冲锋的“能量站”。
87岁的何彩虹至今珍藏着一套特殊的传家宝——半个世纪前父亲何克明亲手缠绕的动物铅丝骨架。“没有三维技术也没有人工智能,太外公像拥有透视眼一样,把动物做得栩栩如生。”何彩虹的外孙女滕雨洁由衷感叹道。有着“江南灯王”美誉的何克明独创了立体动物灯,2008年何氏灯彩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家族第四代“灯灯”出生,外婆何彩虹亲手制作兔子灯。属兔的老人打趣说:“我老兔子做小兔子”。一盏盏兔子灯串起了四代人的指尖温度,守护了百年灯彩的记忆,照亮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坚守,更是对美的永恒追求。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活在伸手可及的烟火里。
27岁的周雨昕是上海首批非遗传承青年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五年前,她即将从美国名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外婆一声令下,她带着四个箱子和一只猫从美国回到了故乡崇明,继承起了家里的土布馆。
崇明土布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600多年里,本地姑娘的嫁衣都由土布裁制,一匹布藏几代人的故事。母亲周勤结婚时带十几匹土布作嫁妆,渐生热爱。拆迁时见土布被丢,她心疼不已,20年攒下18000匹、近30吨。
整理不易,每匹布纹样唯一。在她们的非遗工作室,母女俩恢复2500种纹样,建起数据库。周雨昕提出“活态传承”,不想让30吨土布躺在博物馆,想让老手艺在年轻人手里“活”过来。对周家三代女性,崇明土布是事业、传承,更是血脉里的乡愁。留学归来的周雨昕深有感触:“念书时觉得租房也是家,回来后发现,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日子是串起来的糖
甜在每一口的坚持里
家是攒起来的暖
热在每一双手的扶持里
暖暖FAM力持续传递爱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