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吴井能×迟逸 解析当下的情绪引爆点
2025年5月29日,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八期——情绪引爆点-AI数智创意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举行。活动现场,情绪营销领域早期倡导者李勇、综艺制片人吴井能和数智研发迟逸为大家解析了当今AI时代的情绪引爆点等问题。
AI时代下的创意边界
在当今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AI在创意领域的角色?李勇从“即所即用”的误区谈起,深入剖析了AI与创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创意,始终源自人的内心。
当前行业中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即所”——完全依赖个人主观感受和灵感,认为创意就是我心澎湃、我有话说;另一种是“即用”——彻底数据化,将创意交给AI,一切以数据说话,追求效率与转化率。
“这两种思路都太极端。”李勇表示,“老祖宗讲‘知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我们要做的,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均衡”,并非简单折中,而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灵活调整的一种动态智慧。正如中华文化所倡导的那样: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多元中寻求最优解。
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单位、团队或项目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的主客观测试机制。“AI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工具,但它不能代替我们做决定。”李勇强调,“最终的判断力、选择权,仍然掌握在人手中。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爱、我喜欢、我愿意。”这种“无理由”的情感驱动,正是人类创作者最珍贵的特质。AI虽然可以模仿形式、生成内容,但它的底层逻辑依然是“由前推后”的因果链,而人类的创意往往是“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我可以很坚定地说,人类最后的尊严,就是我们作为创作者的身份。”李勇说道。
从甲骨文到短视频
“越来越通俗”的趋势
李勇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潮流的交汇点上——表达形态越来越通俗,而人类的情感却越来越丰富。”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趋势从未改变:表达越来越通俗,目的是让更多人能接触、理解和传承文明。他说:“古代识字率低,文化只能靠少数精英传承;今天全民识字,文化自然要更‘接地气’。”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情感越来越丰富才是文明进步的方向。面对一些人对“短视频”“短剧”等新兴内容形态的质疑,李勇回应说:“每一代人都觉得下一代人的东西Low。但历史的车轮从未停下,通俗化的大潮滚滚向前。”
但表达形态越来越通俗,并不代表人类的情感也在变得肤浅。李勇认为现代社会的情感表达其实更加多元、细腻。比起《诗经》中有限的爱情描写,今天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中呈现的情感种类更加丰富,这些情绪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了更立体的呈现。
媒体人应该继续探索更通俗的表达形态,同时也要继续挖掘更丰富的人类情感。在这个越来越通俗的时代,不要抗拒变化,而是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通俗中追求深刻,在大众中守住初心。
文旅内容是一种情绪共鸣
在短视频和直播兴起的时代,旅游早已不再只是“打卡景点”的简单行为,它正在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内容赛道——一个融合了文化、情感、互动与创意的全新表达空间。李勇、吴井能、迟逸三位资深媒体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了当下的“文旅热”,提出文旅不只是风景推荐,更是一种情绪共鸣,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出,而是沉浸式体验的构建。
吴井能表示,如今的文旅内容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告诉你哪里好玩”的单向输出。“现在的旅游内容,已经不只是节目或攻略。”她说,“它可能是直播、短视频、线下演出,甚至是一场音乐节式的‘乐园体验’。”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推广,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呈现,这是因为当下人们渴望的不仅是“去哪里”,更是“去感受”。
迟逸则从技术角度分析了旅游类内容的变化:十年前,旅游节目是“明星团队去玩,观众看热闹”;今天,任何人拿起手机就可以拍Vlog、做直播,甚至成为内容创作者本身。“技术抹平了时间差,也模糊了身份边界。”他说,“从前你是观众,现在你可以是玩家、是创作者,甚至是互动者。”随着AIGC、数据系统等新技术的发展,文旅内容的创作门槛进一步降低,未来爆款内容可能来自任何一位普通人,内容不再只属于专业团队,而是全民共创的时代。
李勇补充说,当前文旅行业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可以说是“饥渴”的,因为观众不是来看风景的,是来感受情感的。而从事内容创作的人,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创意,是世界观构建,是人物设定,是情感共鸣,是故事讲述,是理念传达。文旅行业早已不再只是“旅游+风景”,而是“文化+体验+故事”的深度融合。而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懂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教育普及带来认知提升,人类情感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越来越通俗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变化,而是在通俗中寻找深刻的表达,在流量中沉淀价值。用故事连接世界,用创意点亮文明。
印海蓉×施琰×王幸×臧熹
探讨主持人语言样态的发展与变化
2025年6月7日,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九期——“言为心声 传之有道”——语言表达与融媒体传播效果的深度对话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举行。活动现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印海蓉、施琰、王幸、臧熹梳理了几十年来主持人语言样态的发展与变化,为融媒环境下如何提升传播效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说新闻有温度的专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界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表达方式变革。而上海,也从未缺席这场媒体变革。
说新闻不是“闲聊天”,而是“有温度的专业”。印海蓉回忆道:“在此之前,新闻播音员连一句话都不能改动,因为新闻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不允许任何个人色彩。”而“说新闻”的出现,是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赋予了新闻更多的情感和个性。“我们不是说家长里短,而是在严谨中加入生活化和口语化,结合每个人的语言特点。”施琰说,“这是对传统新闻播报方式的一种突破。”也正是这种突破,让观众觉得新闻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走进生活的陪伴。主持人王幸也分享了她在“说新闻”道路上的成长经历。她主持了1996年首创的《小小看新闻》,这档节目看似是儿童栏目,实则是面向成人的国际新闻缩略版。内容包罗万象,语言风格轻松活泼,资料有限却靠解说撑起整档节目。“那时候我们写稿子,不仅要拆解复杂的新闻术语,还要让它变得有趣。”王幸回忆道。这个节目其实也是一种“说新闻”的雏形。
“说新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情感层面的连接。正如施琰所说:“我们和观众是一场双向奔赴。他们的肯定让我们变得更好,而我们也让他们听到‘晚安’时感到温暖。”
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现象级收视,再到今天回望这段历史,“说新闻”早已超越了形式本身,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主持人要成为
连接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域”主持人,在谈及“专业性”时,臧熹表示,我不是专家,我只是愿意把专业讲得通俗的人。
臧熹认为要做专业型主持人,有两个关键:第一,大量而深入的学习是基础。为了准备航天直播,他专门买了整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丛书》,共11本,全部通读,并整理出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他也清楚地知道,主持人和专家的区别在于视角不同:“专家是从专业角度深度解读,而我要做的,是站在普通人视角去理解问题,再把它转化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第二,专业节目怎么做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鲜活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策划节目时,不要把节目做成“我一定要你知道什么”,而是要问“观众想了解什么”。用通俗语言告诉大家,从受众角度去思考,这个节目框架和内容才有可能被更多人接受。
人性没变传播规律就没有变
几位资深主持人有一个共识,就是哪怕是在碎片化时代,好内容永远有市场。一切都在变,一切也没变。一切都变了,是因为传统媒体不再是“老大”;一切都没变,是因为传播的本质没变。
在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尝试转型短视频的时候,施琰有一天突发奇想,带着手机出门拍摄外国人在上海的生活片段。她没有化妆,穿着随意的衣服,一路让不同国家的外国人说出“I love Shanghai”。虽然镜头不够完美,但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那条视频发出后,一天内获得10万+播放量。那时候我的粉丝才6个。”她鼓励更多传统媒体人勇敢尝试新媒体表达:“我们要像钻石一样,切割出更多的面,才能散发出更多的光芒。”
2016年,在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印海蓉、施琰、王幸等主持人共同创办了一个专注于文学诵读的“侧耳SH”,让主持人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传统播音去靠近诗歌,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思考和陪伴,9年走来,拥有了一批自己的受众。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追求“快”“短”“爆”,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打动人心的内容,永远不过时。
无论是深耕航天知识的专业输出,还是走进街头记录城市的温情表达,或者是日常陪伴大家的文学声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心,且真诚。人性没有变,传播规律就不会变,只要能够真正从人的角度思考来做内容,还是会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依然可以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林海×杨晓培×李星文×程亮
探寻年代剧的破局之路
2025年6月12日,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十期——流金岁月照进时代脚步:用当下视角呈现年代故事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作为此次系列学术沙龙的收官活动,上海视协特别邀请了著名主持人林海、知名制片人杨晓培、文艺评论家李星文、知名导演程亮,与观众深入探寻了年代剧的魅力。
影视作品内外崛起的“女性力量”
近年来,“大女主戏”成为影视剧的关键词。无论是古装剧中背负家国仇恨、一路逆袭复仇的女强人,还是现代剧中清醒独立、撑起家庭与事业的都市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角色正在银幕上发光发热。嘉宾们围绕《烟火人家》《繁花》等热门剧集,探讨“大女主戏”的演变趋势、观众心理变化,以及女性创作者如何在行业中发挥自身优势。
李星文指出,十年前电视剧市场以中老年女性观众为主导,讲究“情感丰富、情节曲折”。但随着视频平台崛起,年轻女性成为主力观众群体,她们对角色的期待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的‘大女主’不再是靠男性的帮助一步步成长,而是自己开挂、升级打怪,甚至要在复仇中完成自我觉醒。”
他提到,《芈月传》时期的大女主仍依赖“艳遇式剧情”——一个又一个男性角色推动主角成长;而如今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独立、坚强,在家庭中“扛起大半边天”。而在现实题材中,女性角色则更多呈现出“人间清醒”的状态,她们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处理家庭矛盾,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
与影视剧中越来越丰富的女性形象相对应,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业者在影视行业引领风潮,杨晓培谈到女性从业者如何在以男性为主的影视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女性在职场上最大的优势是坚韧且柔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掌控一切,而是做好最后的质控。”她强调,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导演、演员、编剧等多方协作:“我把项目交给导演之后,就充分信任他们的创作空间。”她还特别提到,在拍摄女性群像剧时,导演是否具备“女性视角”至关重要,他们要能够理解女性的情感细腻,能在影像表达上做到真正的共情。
从“她经济”到“她力量”,影视作品正在记录时代的温度从“大女主”到“女性群像”,从“艳遇成长”到“独立觉醒”,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类型化转向,而是一种社会情绪的真实映射: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舞台中央,影视作品也在用光影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她故事”。
职场元素加持国产剧破局同质化
针对提问者提出的“年代剧同质化严重”问题,李星文表示年代剧需打破“三化”,探索“生活+职场”的双轮驱动。李星文坦言,目前无论是年代生活剧还是都市情感剧,都面临“套路化、重复化、审美疲劳化”的三重困境。他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将生活、情感与职场进行叠加。过去四十年的国产剧主要依赖“生活+情感”的单轮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职场题材千变万化、极具潜力,虽然门槛高,但一旦深入挖掘,可以带来新的叙事空间。”他以《理想之城》《城中之城》等作品为例,指出这些剧通过展现真实职场生态,成功提升了剧集的专业性和可看性。“如果能把职场元素有机地融入年代剧中,或许能开辟出一片蓝海。”
杨晓培则对职场方向突围持高标准的谨慎态度,她认为职场剧门槛很高,需要有高度的专业度,同时还要让普通观众产生共鸣。
程亮则表示自己对职场题材充满兴趣。他提到王家卫团队拍摄《繁花》时所做的大量实地调研工作,包括走访股票交易所、采访当年的老股民等。“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拍出真正有质感的职场戏。即使你不做直正的职场剧,你把职场元素做好了一定是加分的。”
林海补充指出,中国职场剧的创作不仅面临艺术层面的挑战,也有现实因素制约。而现今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创作者必须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职场呈现,不能停留在“作者想象中的职场”才能创作出真正被大众认可的剧集。
守住内容阵地拥抱变化趋势
面对微短剧与短视频内容的冲击,在关于传统长视频内容的未来发展方面,三位嘉宾从行业现状、观众心理、创作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分享。
谈及长剧集面临的困境,李星文直言不讳:“现在的长剧确实有点内外交困。”一方面,行业发展四十年后面临创作瓶颈,套路化、逻辑混乱等问题频出;另一方面,微短剧以“地毯式”的商业模式和“成瘾性”内容对长剧形成降维打击。他提出:长剧或将走向“奢侈品”化。即未来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存活下来,数量减少但质量提升,成为观众愿意沉浸其中的“精神消费品”。“如果我们可以用精品短剧作为火车头,推动长剧迈向季播化、系列化,那或许能为长剧带来新生。”李星文说道。
作为一线制作人,杨晓培坦言身处行业的感受更为深刻。她强调:“我们唯一的解法就是做出绝对好的内容。”她认为,观众之所以越来越不爱看长剧,是因为很多作品“侮辱了他们的智商”。她以自己制作的年代大剧《六姊妹》为例,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创下近年来收视新高。“我们尊重创作本身,也尊重用户和叙事方式。”
对于微短剧和短视频,杨晓培持开放态度。“它们是新的业态,虽然与我们的创作模式不同,但我们不能排斥,而应学习并拥抱变化。”
被问及是否愿意尝试拍摄类似《实习生格蕾》那样的季播剧时,程亮表示这一直是他的目标。“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力能达到像美剧那样工业化的水平。”他提到,美剧如《老友记》的拍摄流程高度制度化,剧组可以像“上班”一样规律运作,一年集中拍一季,效率极高。“一个优秀导演甚至可以同时服务多个项目。”他说。程亮还回忆起十几年前自筹资金拍摄八集网剧《奇妙世纪》的经历。“当时平台觉得太短不成系列,现在反而说太长了,要再短一点。”他认为,如今观众已逐渐接受精品短剧的形式,英美剧也开始向四五集的极简模式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