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天,我们黄浦区检察院参与了一项红色资源保护专项工作。在资料筛查中,一行地址引起了我的注意——瑞金二路148号。这栋如今作为牙病防治所的老洋房,在历史档案里却有着另一个身份:《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之一秦鸿钧烈士的秘密电台旧址。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位共产党员以糖果铺老板的身份作掩护,在阁楼里架设电台,在夜色中传送情报,坚持在抗战、争取民主独立的最前线,直至英勇就义。
当我实地走访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头一紧——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一块碎裂的“不可移动文物”铭牌,文字磨损严重难以辨识,阁楼也早已封闭。附近居民大多不知道这里是一处红色遗址,烈士曾用生命战斗的地方正在被遗忘。“如果连我们都不去守护,这段历史会不会彻底沉默?”站在老楼前,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法律的力量
检察建议唤醒沉睡的记忆
调查后发现,这处旧址属于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文物,曾被列入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后因市文物局文件调整,重叠优秀历史建筑身份的,不再公布为“文物保护点”,由房管部门管理。该旧址上重叠了多重身份、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对其中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反而被忽略了。我们逐一走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文旅局、区房管局及旧址使用单位,调查设施保护不力的原因、困境。在得知该幢优秀历史建筑外立面年久失修或将启动修缮时,我们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借此契机,或可一并完成烈士纪念设施树碑立牌、展陈及开放参观等工作。当然,涉及到各重身份上的专业保护要求,需要全面兼顾、全面衔接。
随后,我们会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文旅局、区房管局及旧址使用单位召开协调会。迎面而来的就是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如何配合、预算和展陈职责如何划分、医疗区和参观区如何避免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首先从法律规定入手,我们对照《英烈保护法》《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等相关规定,厘清各部门法定职责,达成一致。随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论证,最终形成“历史空间功能转化”的方案,明确由区退役局牵头申请专项经费、区文旅局、区房管局实施专业修缮、引入专家主导展陈设计。
电波的回响
让历史重新发声
旧址保护在检察机关持续督促下坚实推进,展厅设立“原样实物展陈”,秦鸿钧后人秦岭先生还捐赠了烈士生前用过的手电筒、电台元件复刻模型,剪报本等作实物展出。展厅入口设置了“电报感应声效”——观众步入厅内,就能听到“哒哒哒”的电码声,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尘封近一个世纪的电台旧址,终于实现了从“隐匿阁楼”到“红色展馆”的蜕变。
2024年4月,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斑驳的墙面修葺一新,纪念设施标识牌熠熠生辉。开放当天,烈士后人眼含热泪:“爷爷的电台,终于又发出信号了。”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修复的不只是一栋建筑,更是一段集体记忆,是对先烈与信仰的尊重。
红色的联动
从上海到沂南的信仰接力
2025年4月,我们接到一通来自山东沂南县检察院的电话。他们正在推进秦鸿钧烈士故居保护,在得知上海的旧址保护后,希望能共同推进“烈士生平线”建设。5月,沂南的检察官们、秦鸿钧的后人带着珍贵资料齐聚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我们召开了沪鲁两地检察机关“益”同守护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座谈会,两地进行了珍贵史料交接,双方就秦鸿钧烈士在故居成长发展、投身革命的事迹与他在沪电波战斗的光辉事迹进行了深度串联与补充,勾勒起了秦鸿钧烈士从故乡走向革命前沿、最终以生命守护信仰的完整轨迹。
交接的珍贵资料中我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是秦鸿钧烈士曾经种下的“槐抱松”枝条,这棵长在烈士故乡的树,一半是槐树,一半是松树,象征烈士的精神——扎根故土,又坚韧不拔。
不止于修缮
让红色记忆融入城市血脉
我们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区烈士纪念设施接入“语音讲解系统”,推送红色微游线路被市文旅局列入“乐游上海”精品线路推介,阅读量破万,吸引大量外省市游客前来参观。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扫码阅读,都是历史与当下的连接。正义不仅存在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存在于今天的每一次履职、每一份检察建议、每一处红色印记。那串电波从未消失,它正在新时代,以另一种方式传递信念。而我们,就是这电波的守护者。
供稿 | 黄浦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