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碧水丹心二十载·科技兴渔新征程”教授博士服务团20周年暨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出征仪式。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支“乡村振兴的摆渡人”团队的20周年。
仪式上播放了一段由该校师生自己制作的回顾视频,讲述了这段“朴素但有价值”的20年“科技兴渔”故事。
2005年7月,江苏高淳的鱼塘迎来了10位戴着党徽的上海海大教授,他们前行的道路上没有红毯,只有塘埂的泥泞;没有掌声,只有水波的回响。他们用双脚丈量渔区的渴望,用知识破解“一只螃蟹的困境”。这,便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的起点。
“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上”,20年来这支教授博士服务团足迹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深入446个涉渔县,累计组织267期培训班,手把手培训渔民近2万人次。
从西藏高原冷水鱼养殖到宁夏盐碱地“鱼稻共作”,从云南病害防控到长三角智慧渔业,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科技赋能产业、知识惠泽民生的生动注脚。
此外,近1900人次的青年学子跟随服务团在渔区调研、在塘边授课,做到了“沉得下、能吃苦、懂技术、肯创新”,在广袤田野这本“无字之书”里学真知、练本领、长才干。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达82%,很多人迅速成长为科研院所和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乡村振兴的摆渡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说,“20年来,我们的教授博士们顶烈日、冒风雪,把实验室搬到鱼塘边,把技术送到渔民手中”。出征仪式上,万荣将印有“教授博士服务团”字样的12面红旗授予各服务团队长。
今年上海海洋大学校内科技服务专家与2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覆盖全产业链创新需求,累计金额近3000万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黄旭雄介绍,今年出征的12支专项团队将深入一线研究长三角渔业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包括千岛湖渔产潜力评估、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等20个课题,100%直接对接签约项目需求,真正打通“科研发现问题—服务解决问题—实践培养人才”的闭环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