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和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定位,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机制建设、政策引领、生态培育、产品创新等多措并举,全面做好上海科技金融大文章。
着力构建科技金融重点领域的制度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印发《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分工落实各项任务举措,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评估评价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融资堵点提出对策举措;联合其他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合力破除知识产权融资障碍;联合其他部门印发《上海市2024—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实施办法》,取消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门槛,提高补偿标准,开展“前补偿”试点。
创新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创新推出科创专项再贷款“沪科专贷”、科创专项再贴现“沪科专贴”,对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进行精准支持。截至2025年4月末,已累计发放“沪科专贷”332.56亿元、“沪科专贴”664.5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近1万户。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在沪落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联合相关部门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及时建立专项工作机制,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加快企业名单和项目清单对接。截至2025年4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已与企业签订贷款合同、企业可随时提款的金额超800亿元,企业已用款超300亿元。
用好股票增持和回购再贷款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截至2025年4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共审批通过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120个,涉及高新技术企业62家、专精特新企业52家。
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02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携手上海市经信委设立“专精特新贷”专属金融产品,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沪科专贷”等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上海市经信委以“免申即享”方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纯信用贷款最高给予30%贴息;银行将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贷”申报上海市信贷风险补偿政策,用好“前补偿”试点,实现“再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策的有机组合。
率先落地债券市场“科技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推动上海市相关金融机构、私募股权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参与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5月9日,上海市两家证券公司、两家科技型企业、一家股权投资机构被纳入全国首批试点,工行上海市分行、中行上海市分行、交行上海市分行等成功承销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交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金融债券。
加快落地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适度放宽试点。2025年3月,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落地新政下全国首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为上海某民营上市科技企业提供并购贷款,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为77.46%,期限为10年;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落地新政后首单科技企业跨境并购贷款业务,为某传感器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海外并购提供金额达到并购交易金额80%的贷款。
探索“股贷债保担”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协调整合政府、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机构、孵化器等资源,推动成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积极探索完善“股贷债保担”联动的科创金融生态。
探索贷款“远期共赢”融资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指导金融机构以“前低后高”阶梯式利率定价模式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前期仅收取基础利息,待企业成长到一定指标触发条件后才向银行支付远期共赢利息,形成“远期共赢”,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
拓展自由贸易账户跨境金融服务功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通过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2024年,上海市科技型企业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同比上升23.6%,其中,科技型企业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总额同比上升100.7%。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