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港镇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首位,每年投入社会保障和民生实事项目的经费超过9000万元。近年来,民生工程硕果累累:三个平移点722套平移房拔地而起,老旧街坊120幢房屋修缮一新,惠及1785户居民,今年还将启动44幢318户房屋的修缮工作;覆盖全镇19个村居的助餐服务网络有效运转;黄桥村、曹家浜村、曙光村等8个公共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完成新建或改建,公共服务触角不断延伸,乡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在推进民生服务的探索中,黄桥村的实践尤为亮眼。作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双试点”,黄桥村在市、区支持下,率先完成了整村505户村民的宅基地平移,村民喜迁设施齐全的宽敞新居。然而,泖港镇党委政府深知,规划引领下的“宜居”建设仅是打造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前半篇文章”。为此,黄桥村在“宜居”基础上,统筹推进“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和新型乡村多元共治”,全力书写“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后半篇文章”。
黄桥村依托村民集中居住释放出宝贵的68.5亩土地资源,通过集体土地入市,与临港集团合作建成“临港·智汇园”,吸引诗冠印刷、埃玛森化学等7家实体型企业入驻,以科技农业、医疗器械为主导产业,撬动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带动周边租房、餐饮等业态,促进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产村融合”的“宜业”目标。
作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与“新地标”,黄桥村积极探索文旅商体农展联动发展,“泖田问秋”健康跑、“浦南杯”乡村骑行、“泖田艺术节”等精品活动广迎四方宾客。深化“村社共建”,与市供销社合作成立云泖公司,落地“云泖小镇”,拓宽特色农产品和文创销售渠道,“文旅联动”的“宜游”氛围日益浓厚。传承“沪上楹联第一村”文脉,依托泖港老年学校“示范学习点”推广楹联、书法学习活动,并计划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楹联、书法文化传承基地”,打造学习交流平台,“传承文脉”的“宜学”根基不断夯实。
创新“原居养老”模式,打响“幸福老人村”品牌,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实体化运转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长者照护之家,融合日间照料、中医理疗、运动康复等功能,切实满足周边“老有所养”的“宜养”需求。在治理层面,扎实推进“党员联户”机制,创新“三个一”工作法,组建“类物业”村庄管理平台,形成由村庄管理自治委员会、第三方物业公司和村委会构成的“三驾马车”,搭建“智多星”协商议事平台,畅通民意收集反馈渠道。
针对停车难问题,制定《黄桥村车辆管理制度(试行)》,通过设置交通引导标识、合理规划改造、集约利用空间,新增66个公共停车位,“多方参与”的“共治”格局成效卓著。2024年,黄桥村凭借其卓越成效,荣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美丽乡村”卓越创新奖,为全镇乃至更广区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泖港镇正充分借鉴黄桥村“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式向全域拓展,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全镇根据服务人口、功能导向、行政边界等因素,对标核心指标,科学划分为2个城镇居住生活圈以及6个乡村居住生活圈,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因地制宜打造功能整合、空间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农民居住环境提升,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部级试点与“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市级试点建设,有序推进曹家浜村、曙光村二期,胡光村、腰泾村一期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积极做好P-09地块安置房前期建设准备,展现“沪派江南”新风貌。
在产业振兴方面,锚定“一个产业社区、两个重点园区”布局,深耕主导产业,优化资源利用,推动企业调优、产业调整、结构调稳,保持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乡村文旅动能持续激活,“泖港文旅”IP影响力增强,橙蓝森林营地、HULA胡光里、云间·溪舍、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实现差异化发展,“旅游+非遗”“旅游+体育”等消费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社区服务能级显著提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完成预验收,城市科技学校五厍新校区建设及配套工程有序推进;峰鸿商业广场汇集上蔬永辉超市、肯德基、瑞幸咖啡等品牌,便利居民“家门口”消费;鑫乐苑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年内启用,“小泖甜”宝宝屋幼儿托育服务探索,正稳稳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
面向“十五五”,泖港镇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以更高标准和更实举措,持续推进现代乡村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用实干实绩助力“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让诗意栖居的幸福画卷在泖田沃野上更加绚丽地铺展。
记者:杨舒涵
视频:詹晓珍 王岩生 邢亿梓
编辑:张小小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