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级景区龙江“稻田公园”频频出圈,稻香鱼跃人欢带动了乡村农文旅发展;智能花卉大棚里,各种石斛花争奇斗艳,让“美丽经济”更加“美丽”;乡村农贸市场的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以路为市、拥挤脏乱的难题……这是沪滇协作赋能龙陵发展的生动缩影。 龙陵位于祖国西南边陲 黄浦江与怒江通过沪滇协作紧紧牵手 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让山里的日子“火”起来 3A级景区龙江稻田公园
沪滇协作的坚实步伐,始于发展规划的精准“落子”。
在沪滇协作中,闵行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充分发挥闵行、龙陵两地资源优势,沪滇协作的坚实步伐在龙陵县稳健迈进。
龙江丰收节主场活动
在协作机制构建上,近三年间,龙陵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沪滇协作领导小组召开沪滇工作相关会议20多次,确保沪滇协作与其他工作同频共振。同时,东西部党政代表团每年常态化互访,架起资源互通的“桥梁”。闵行区与龙陵深度对接,让东部的理念、资金、技术,与西部的资源、生态、人力精准碰撞,激活发展动能。
在这样的高位推动下,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机制。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地,从资金使用到人才交流,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谋划与部署,确保沪滇协作能够真正扎根龙陵,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走出去取经,带回来实干。”援滇干部带领龙陵干部赴闵行考察,学习农文旅融合妙招,推动“鱼米之乡·魅力龙江”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年来,2800万元沪滇资金注入,让龙江乡华丽转身:游客服务中心、稻田民宿等景点相继建成;万亩梯田观景台升级改造;弄岗村“稻田公园”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入选多项省级、市级优秀项目,龙江特色元素与文旅IP深度绑定……龙江成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场活动在龙江举行,丰收节、稻花鱼节期间,当地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20.4万元。
游客开心游龙江
在沪滇项目支持下,弄岗村成功带动5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户均增收12余万元,整个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农家乐经营户腾发相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游客主要来自周边;现在,许多外省游客慕名而来,2024年毛收入达到70多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见成效,游客纷至沓来
“游客除了吃好、住好、玩好外,他们走的时候还会带走我们的土特产,老百姓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目前村集体经济达到了30多万元。”龙陵县弄岗村党总支书记唐明修感慨地说。
位于半山腰的弄玲村,在沪滇项目打造下,观景栈道与茶园融为一体,游客可以览尽万亩梯田的壮美,在蓝天白云下、茶香悠悠中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里依托项目资产,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下的茶厂自主经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绿意盎然的龙江
龙江乡村歌《醉美龙江》荣获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二等奖;独具龙江特色的假日经济,先后登录《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沪滇项目的“星火”正在逐步点燃龙江乡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龙江乡的成功,也为龙陵县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其经验和模式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带动着更多乡村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沪滇协作的硕果,不止挂在龙江枝头。
石斛作为龙陵“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沪滇资金助力建设了5个石斛枫斗加工厂,500余人掌握加工技术,1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石斛花卉的发展也见证着“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的力量。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帮助下,龙陵县龙山镇杨梅山村建成了两个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可以实现控温、控光、水肥一体等智能化生产流程,推动石斛花卉种植从零散、技术落后的种植方式向智慧化、集约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智慧花卉大棚里长势正好的石斛花
据龙陵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催花基地董事长卢正运介绍,智能石斛花卉种植大棚的投入使用,不仅能让石斛花品相更统一,还可以调节石斛花的花期,让公司全年都有石斛花可卖,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智能化大棚投入使用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还带动了周边80余名群众就近实现就业,石斛花卉年出栏量由80万盆增长至130万盆,能够实现收入1950多万元。
主播在基地挑选花卉
乡镇结对上,闵行区3个街镇与龙陵县8个乡镇“牵手”,1350万元资金精准滴灌;医疗帮扶中,28名上海专家扎根龙陵,让山区群众“家门口看名医”;教育协作下,沪滇教师互派交流,知识的火种跨越山海传递。村企结对、社会捐赠等多元形式齐发力3年动员社会力量捐物超610万元,温暖无数困难家庭。
就业帮扶搭起“致富桥”,83名脱贫劳动力赴沪务工,50余名职校学生在东部实现“毕业即就业”;产业协作种下“摇钱树”,3.2亿元东部投资落地,带动500余人就业;65个沪滇项目落地见效。2025年,17个新项目接续发力,超2000万元增收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自东西协作以来,上海市和龙陵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三年来,龙陵县农特产品销往上海的总金额为2亿余元。
消费帮扶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是沪滇协作的成效见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帮扶成效的生动诠释。
在沪滇项目的帮扶下,黄草坝村将原来闲置的粗制茶所建成农贸市场外租给相关公司,不仅完善提升了社区集镇功能,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7万元,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自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以来,村民杨书芬一直从事保洁工作。她说:“农贸市场建好后,我来当保洁员,每天只需要来一个上午。打扫好卫生后,我又去温泉酒店打扫房间,其余时间可以回家做农活,每个月仅打工收入就有2000多元。”
村民杨秀芬在农贸市场从事保洁工作
此外,投入860万元的勐冒农贸市场和龙新农贸市场也投入了使用,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赢得了群众好评。村民刘文华感慨道:“以前摊贩们以路为市,脏乱差不说,群众出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搬到专门的农贸市场后,蔬菜区、熟食区、肉类区、活禽区等分得清清楚楚,感觉很舒畅,脏乱差的现象也不存在了。”
热闹的黄草坝农贸市场
沪滇帮扶,山海情深。双方以实干为笔,两地资源为墨,在龙陵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上海市第十三批援滇干部、中共龙陵县委常委、龙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钱海华介绍说:“自沪滇协作项目落户龙陵以来,我们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方面共实施了155个项目,投入资金2.8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摆在首要位置,以项目化的方式抓好产业合作、劳务消费协作、和美乡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工作,加大东部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助力农民增收。”
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正让龙陵从内而外“活”起来,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龙陵县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书写属于自己的振兴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