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田我从小看到大,去年还种着庄稼,怎么今年就成鱼塘了?”初夏时节,站在某艺术田园旁,村民老陈指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语气里满是困惑与心疼。这片被精心改造成垂钓区的区域,其“前身”正是国家严格保护的永久基本农田。
2025年5月,崇明数字公益检察办案团队在利用“耕地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卫星图斑进行智能比对时,敏锐捕捉到一处刺眼的异常。在崇明某艺术田园,其规划范围内的一块标注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图斑,在最新获取的卫星影像中,原本应有的绿色农田纹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特征鲜明的浅灰色水域,这一异常变化触发了模型的预警。
崇明区检察院涉农检察工作专班与数字公益检察办公室迅速联动,办案人员调取历史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确认该地块此前确为农田。带着相关线索和重重疑问,检察官们立刻前往现场进行勘查。
到达现场后,眼前的景象令人痛心:这片本该孕育丰收的良田,已被大面积开挖,注满清水,赫然变成了垂钓鱼塘。田埂被推平,土壤结构破坏殆尽,肥沃的耕作层不见踪影。检察官们分工协作,通过拍照取证、测量水域面积、走访周边村民核实情况,锁定了违法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相关证据。
5月底,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崇明区检察院向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属地镇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检察建议指出了违法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严重性,并提出刚性整改要求:依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责令违法行为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设的鱼塘设施,恢复土地原种植条件,并设定了明确的整改期限。
崇明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肩负着保障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的重任,耕地是乡村的命脉,是崇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空间载体。保护好这片沃土,就是守护上海的未来发展空间和生态安全底线。
面对发展与保护的严峻考题,2025年2月,崇明区检察院发布《“守护生态绿,助力产业红”检护三农专项行动方案》,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产业健康、农民经济权益三大方面,制定11条工作举措,同步成立涉农检察工作专班,并协同数字公益检察办公室依托“瀛洲数检”创新实验室,将全区高精度的耕地保护图斑、详尽的用地规划许可档案、定期更新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度整合、碰撞分析,形成“技术筛查-法律定性-协同整改”的全链条监督模式,共筛查发现耕地保护领域隐蔽问题线索170余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件,发出检察建议51份,累计督促恢复被非法占用的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近2086余亩,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加强耕地保护合力,共同守护耕地红线。
6月下旬,当检察官再次来到该地块进行复查,水塘已恢复为水田,种植上了绿油油的水稻。在卫星遥感的“天眼”与检察官的“法眼”共同守护下,崇明的沃野良田将以更富智慧的姿态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