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从博士到科普“破壁人”,她让星空从此“触手可及”——“第十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推优选树新锐人物”左文文 | 悦见·解码者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7-02 13:25:21

作者:殷倩

“当时,我就想着给自己一个另外一种实现价值的道路。”2014年,天文学博士左文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选择了上海天文台的科学传播岗位。十年间,她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科研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让深奥的宇宙知识化作点点星光,照亮无数好奇的心灵。在被问及做科普的初心是什么时,她说:“让大家觉得有意义,就是我做科普的意义。”

01

科研硬核如何实现“软着陆”?

初入科普领域,左文文怀揣着“科学记者”的理想,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通俗方式呈现给公众,而现实却给了她“温柔一击”。她的岗位虽设于天文台,但主要职责是支撑佘山天文博物馆的基础科普工作。“你设想的和实际能做的,存在差别。”她坦言。

但当理想与现实碰撞,转机悄然降临。刚就业的那几年,上海推出了“科普创新行动计划”,以项目制形式支持科普工作。左文文敏锐抓住了这次机会。她申请到项目经费,并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将天文台的科研进展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漫画展览。

当时,没有现成的科普路径可走,她便摸索着搭建团队,通过科研同事提炼核心成果与故事、朋友义务创作漫画脚本、专业画师接力绘制、展览公司最终落地呈现。“这是个非常跨学科的协作。最难的就是你不熟悉,在摸索中走了很多弯路。但慢慢摸清楚了,找到合适的人合作,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1年后,这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国内首创漫画展览成功落地。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左文文“专业+专业”的科普方法论:科研团队提供内核,传播专家负责转化,专业机构保障呈现。此后10年,科普视频、书籍、展览、课程、科创项目……“科普能玩的方式我们基本都玩了一遍。”左文文笑着说道。

02

精准“翻译”,让每一颗星星找到仰望的眼睛

在左文文看来,科普绝非能“一套教材走天下”。面对不同群体,她如同一位细心的“星空译者”,精心设计着沟通方式。

当面对小朋友时,动态体验成为核心策略。她将“月亮为何总是一面朝地球”“太阳黑子之谜”等抽象概念转化并制作成故事性极强的动画视频;在博物馆升级改造中,她推动百年望远镜等“镇馆之宝”从静态展品升级为动态多媒体装置,让科学“活”了起来。而动手实践更是精髓所在,“小朋友能亲手做个小望远镜,或用日晷原理测时间,印象才深刻。”左文文表示。此外,她还曾组织学生用日晷原理测量地球周长,让孩子们在动手记录中感受到古代科学的智慧。  

而对于中学生群体,她设计的课程紧密衔接课本知识。火箭发射速度为何有要求?地球公转轨迹如何计算?这些问题被转化为物理公式的实战案例。“让他们明白课本上的公式真能解决‘高大上’的航天问题,学习动力就来了。”她甚至将“数一袋米有多少粒”这类被吐槽的数学题,转化为星系恒星数量的估算方法论,让学生看到学科知识的通用价值。

面对普通观众,她的临展则力求“授人以渔”。在星系形态分类展览中,她特意提炼出科学家“观察-分类-深研”的通用方法。“成年人会觉得,这和我处理陌生工作的思路异曲同工!”左文文表示,这种设计让前沿知识不仅可感,更可迁移。

“肯定要针对不同受众,明确作品的侧重点和呈现方式。每类人群都要找到一个令人觉得有趣的点。”她总结道。但其实最令她惊喜的,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还是妹妹?”“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提问,常让她感叹童真的力量,“小朋友的问题反而更能引发大人思考,越简单的越难答。”  

03

从“锦上添花”到“意义赋能”

十年科普路,左文文始终在与一种观念博弈。她认为,科普不只是让公众“听个乐”的锦上添花,她坚信其深层价值在于点燃兴趣、启迪思维、乃至重塑人生观。  

她用天文案例破除“学习无用论”。当学生困惑于数学公式的实际意义时,她演示万有引力定律如何计算天体轨迹;当物理原理显得抽象时,她以火箭发射参数设计为例,揭示课本知识与航天工程的直接关联。“公式如何描述天体运动”,这样的演示让知识从纸面跃入现实。  

“一个天文话题,能自然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生物乃至语文英语。”在指导学校科技周活动时,她设计出以宇宙探索为主题的综合项目,让学生用数学模型模拟行星运动,用化学知识分析星云成分,最终以文学创作呈现成果。这种多学科联动的实践,将天文视为了跨学科的天然载体。

而最为重要的,是她认为科普可以为大家带来的哲学启蒙。在“宇宙年历”的比喻中,她将138亿年宇宙史压缩成1年,那么恐龙存在时间就仅约6天,人类文明不过就十几分钟。“恐龙灭绝其实为人类登场铺了路,就像‘涅槃重生’一样,在毁灭中一定会孕育出新的生命。”左文文曾在一场科普活动中对学生说,“我们身体里的碳氧元素,其实都源自古老恒星的死亡和爆发。看似平凡的你我,其实是跨越亿万年宇宙史诗的结晶。”

“这种视角让青少年可以重新审视自我价值,知道了自己渺小如尘,却也独一无二,因为我们始终在探索‘从哪来,到哪去’。”她认为,这种对意义的追寻,是她坚持的动力,也是她希望传递给青少年的精神“火炬”。  

04

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点亮

2024年,左文文决定离开科普岗位,回归全职科研。“这并非放弃科普,而是回基站给自己‘充电’。”她比喻道,科普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我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库通过科研工作更新到最新版本,才能保证我做的科普是最有价值的。”  

在谈及自己的未来展望时,作为“天文学科创实践工作站”负责人,左文文希望能进一步深耕青少年的科创教育。“虽然我们已经带高中生做了黑洞搜寻、星系演化等真实课题,但仍要思考如何让经验流动起来。”目前,她正尝试将课题设计模板化,开发线上实践平台,“未来能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通过网络参与天文小研究?这是我想实现的小目标。”  

同时,她还希望能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通过教师培训项目,她将天文台积累的科普视频、课程讲义、展览资源打包成“工具箱”,赋能中小学教师。“我们无法走进每所学校,但能让老师形成互助社群,再带动学生,这就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力量。”此外,在上海青少年科创体验中心建设中,她还推动将宇宙探索设为独立板块,让更多孩子接触科研实践。  

从科普“拓荒者”到传播架构师,左文文的10年是一场对科学价值的深情奔赴。她形容自己愿做“一缕微光”,她说:“只要能被一些人‘点赞’,能照亮一些人,就非常值得。”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