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邻公寓自1935年诞生之初,便是虹口北外滩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文化历史方面,此处在20世纪30年代,曾聚集了张恨水、巴金、郁达夫、叶圣陶等文化名人,被誉为上海的“文人客厅”。建筑历史方面,建筑内部留存有1935年原始电梯设备及艺术装饰派风格的门厅,仍保持初建形态。
德邻公寓原为地上五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设计暗藏巧思——西南角削平,西北角呈优雅弧形。东南、西南两处入口至今仍保留着最初的模样。建筑风格上,完美融合了现代派的简洁与西班牙式的浪漫,檐口连绵的小拱券、圆拱门廊与窗洞、曲线山墙与筒瓦屋顶相映成趣,成就了其折衷主义的独特魅力。
然而,岁月与频繁的功能更迭中,公寓、旅馆、药厂、商贸城等使用场景在德邻公寓内刻下深深印记。加层改造、违规搭建、不当维修,使得外立面与内部特色装饰严重损毁。2005年,德邻公寓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三类保护),其南、西、北立面,以及入口门厅、楼梯间、天花线脚、水磨石地面等被确定为内外重点保护部位。
在上海市建筑学会、市历保中心和虹口区房管局的全程指导参与下,由专家进行实地勘探,修缮团队掌握了建筑的复杂状况。水泥拉毛墙面空鼓开裂,北立面钢窗被铝合金窗替代,首层基座被涂料覆盖难辨真容。内部虽存有水磨石墙面与马赛克地坪,但西南楼梯间因沉降墙体大面积开裂,西南门厅新做地坪与历史样式迥异。更严峻的是,老混凝土结构年久失修出现疏松破损,80年代加建的六层柱子也未能与原结构形成有效连接,建筑整体亟待修复。
面对复杂的损毁状况,承担修缮任务的UA尤安设计团队确立了“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保护历史,修旧如旧”的准则,完成一场精密的修缮“手术”。团队运用红外检测、三维激光扫描和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建筑建立详尽的“健康档案”,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的核心在于复原原始材质与工艺。
团队展开1935年的原始设计图纸,图纸明确记载:外墙本该是“泰山面砖”与“水泥拉毛饰面”,而那些点睛之笔——檐口的花饰、窗顶的拱券,则应是精雕细琢的(斩假石)。然而,图纸也留下了一个未解的谜团:窗顶的砖装饰似乎并未按图施工,最初的构想被什么所取代?
历史褪去了色彩,只留下沉默的证据,团队尽可能还原历史。如今那抹显眼的红色窗上拱券,在泛黄的老照片里,其浅淡的灰度竟与周边质朴的水泥砂浆如出一辙,推翻了“它原本是红色面砖”的猜测,指向了更可能的水泥砂浆本色。
团队决定进行一场“现场解剖”。在建筑首层,那些曾被商业改造加宽的立柱,覆盖着层层涂料,掩盖了最初的样貌。谨慎地局部打开后,砖块与斩假石基层终于显露真容,最终确认了其最初的饰面材质。
基于详实考证,精细的复原工作层层展开。对于严重污染、颜色斑驳且部分缺失的泰山面砖,团队谨慎替换破损处,并凿除非历史原貌的粉红色勾缝还原本真质感。
更大的挑战在于外墙拉毛饰面。面对此前上海同期历史建筑普遍覆盖涂料的“捷径”,团队坚持历史真实性,考证证实1935年尚无外墙涂料工艺,原始即为偏暖黄色的水泥砂浆本色,最终摒弃涂料与平色处理,严格按原工艺修复,开创了新时期历史建筑水泥拉毛墙面修复的新样板。
针对杂乱的门窗现状,修缮严格依据历史信息,将东、西、南立面2-6层原钢窗进行专业除锈、修补、重漆及五金修缮,北立面窗户及西南入口阳台门则更换为符合原始形制的钢门窗。在门厅与楼梯区域,修缮统一了门洞拱券形式,按原始设计复原西南楼梯间消失的台阶,重现1935年图纸中的半圆形壁龛空间。
德邻公寓的修缮,远不止于建筑技艺的精彩呈现,它更承载着虹口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坚定理念。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UA尤安设计通过“开发设计运营一体化”策略,让这座沉寂已久的城市瑰宝在复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更注入了再生的活力,连接了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如今,卸去岁月蒙尘的德邻公寓,以原始质感重新亮相北外滩。它化身为一段可触摸、可阅读的鲜活历史篇章,静待市民前来感受其穿越时光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上海城市更新中那份守护文脉的温度。
记者:徐维晨
图片:杨伯荣
编辑:徐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