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新锐 | “球赛×梅雨季”上演“风云变幻”,揭秘“苏超”赛场的气象科技法宝

转自:交汇点 2025-07-01 11:44:16

本轮梅雨期间,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激战正酣,球员在场上挥洒汗水的同时,另一群人正与天气展开一场科技较量——他们是穿梭在我省各大赛区的气象保障团队,用波段雷达、应急车、智能网格预报、激光测风雷达等“神兵利器”,在高温、暴雨、大风的夹缝中为“苏超”赛事劈开一条安全通道。

6月的徐州,午后气温常常突破35℃。当淮北地区被持续高温炙烤时,徐州市气象局的气象专报提前送到了赛事组织方手中。不过这一次,工作人员没有只说“热”,而是掏出了更精准的“武器”:基于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生成的赛场逐小时温度湿度图谱,清晰显示出比赛期间赛场区域的体感温度和地表温度。“就像给赛场做CT,每个角落的‘体温’都看得清清楚楚。”气象专家解释说。这份带着科技温度的预报很快转化为赛场的实际措施:原本空旷的看台加装了遮阳棚,球员休息区多了防暑降温驿站,裁判根据建议将常规补水时间延长。

“温度31℃、湿度60%、风速3米/秒。”6月14日15时整,“苏超”第四轮,淮安队主场迎战南京队在淮安市体育中心准时鸣哨“开战”!坐在电视机前观战的观众注意到,在直播画面上出现了赛场的天气实况信息。此时,距离比赛现场不足200米处的淮安移动气象台上,风向风速杆已高高竖起,卫星天线正在旋转接收。伴随着全场逾2.6万名球迷的鼓劲呐喊声,淮安市局“苏超”气象服务保障小组的同志们正在紧张工作,与相距约6公里的市气象台实时联动,在近4个小时的现场服务保障中每半小时向赛事组委会提供天气实况,信息被电视转播团队采用。

当天12时许,距离比赛开始还有3个小时,一直在淮安市气象台“盯守”的工作人员注意到在河南省中部有一长条红黄相间的强回波移速较快,向淮安方向逼近。“13时30分左右,现场观众正陆续进场,移动气象台的设备调试完毕,与市气象台连线成功,数据开始测量并制作发布赛场天气实况服务信息。”淮安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14时30分,雷达图上宿迁西北部与徐州接壤处和安徽芜湖、马鞍山一带出现强回波。经过分析研判,服务保障小组的同志果断向组委会报告,比赛期间天气状况良好,但需重点关注现场观众离场时段的天气情况。接近17时,随着主裁判一声哨响,“大淮”牵手“南哥”1比1战平。17时11分,淮安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此时2.6万余名现场观众已基本有序离场。

6月21日19时,在常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上演了一场备受关注的雨中大战。“苏超”第五轮比赛,常州队主场对阵南京队。尽管赛场笼罩在雨中,现场观众还是突破36712人,刷新此前“苏超”单场现场观众纪录。这场雨中大赛的顺利举行,背后也有气象部门全链条的精准服务支撑。

“主雨带移动路径与赛事时段高度重合。”赛前3天,省、市气象部门启动每日早晚两次固定会商机制,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实时参与研判,为赛事赛程调整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据介绍,自6月18日起,依托智能网格预报与多源融合技术,气象部门向赛事组委会推送逐小时定点定量服务专报,精准预判比赛时段(21日19至21时)奥体中心有中雨(5至10毫米)及低雷电风险,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服务专报,保障信息直达指挥终端。

盐城的梅汛期总是伴随着突发强对流。6月28日盐城主场比赛当天,中午前后出现大范围雷暴大风和降雨天气让所有人捏了把汗。但气象保障团队却显得胸有成竹——他们的移动观测设备早就“抓住”了风的尾巴。“我们在主赛场架设高灵敏度便携式移动监测装备,不间断捕捉赛场上空的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变化,组成立体监测网,早早就监测到会有阵风锋过境。”盐城市气象台预报员表示,“S波段和X波段雷达同步扫描,发现强回波带里有中气旋,立即发布了强对流橙色预警。”更关键的是对风的“未来预测”。通过多模式数值预报对比,结合卫星云图的演变,预报员们精准圈定了大风影响时段:10:30至13:00,随后迅速减弱。经过验证:整个预报结论和实况高度一致,28日晚足球赛事圆满举行。

6月29日,在江苏首座国际足联(FIFA)认证的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昆山奥体中心旁,一辆带着“苏州气象”蓝色标志的气象应急保障车静静停靠。此刻,它正在执行的是气象应急保障任务,密切监视天气变化,能在紧急时刻第一时间送出有用的信息,帮助后方的指挥决策人员“如临其境”,为赛事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支持。保障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利用车载激光测风测云雷达系统、车载X波段天气雷达、AI能见度仪和全天空成像、车载气象站等综合观测系统,获取实时雷达图与产品分析天气形势,用坚守与担当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力守护赛事安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