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卜立君:在“番茄星球”里种下理想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6-30 17:01:18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近年来,浦东新区聚焦乡村人才建设,推出多项引才政策,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画卷。在这片热土上,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番茄星球”主理人卜立君,正用她的故事诠释着新农人的无限可能。

从时尚圈到温室棚:一场跨界的“破圈生长”

当晨雾还未在智能温室玻璃上凝成露珠,身着工装裤的卜立君已穿行在番茄藤蔓织就的绿色穹顶下。指尖轻触平板,灌溉系统便如交响指挥般精准启停。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她还是穿梭于上海“巨富长”街区的时尚达人,身着Prada,步履生风。

走进孙桥溢佳农业园区,近200亩土地上,无土栽培设施设备、栽培技术研究等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我的父亲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在国内属于最早一批研究无土栽培并成功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谈及父亲卜崇兴对自己的影响,卜立君的语气中充满敬意,“研究生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但他主动申请前往新疆戈壁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新鲜蔬菜,改善当地人的生活。那时,我才1岁。”

直到卜立君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她一路在张江求学,考入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硕士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和许多女孩一样,我也喜欢上海的精致与浪漫。”为此,大学三年级时,她曾进入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硕士毕业后又加入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原本,她的职业生涯可以沿着时尚圈的轨迹一路前行,但父亲的一通“加急”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方向。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坚定而恳切:“德国有个农业展,陪我去看看。”

彼时,卜立君的父亲卜崇兴已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随着业务的拓展,公司急需一名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与国外企业对接合作。“从科研创业到设备研发,父亲一路走来非常不易。所以,我总是尽力支持他的决定。”卜立君回忆道,“当时,我答应陪他去德国参加一个国际现代农业展会。”展会上的所见所闻犹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LED补光灯下的作物如星河璀璨,智能环控系统将气候装进计算机,农业工程师们穿着白大褂如实验室般调试营养液参数。“原来土地之上也能生长出赛博朋克的浪漫。”这场邂逅让她的时尚基因与农业科技产生奇妙碰撞。

2016年,她作出令朋友圈哗然的决定:换下Prada套装,套上防晒冰袖。从翻译丹麦补光灯技术文档开始,这位曾经的时尚买手开启“破壁”之旅。在乌鲁木齐农业园区的寒夜里,她裹着军大衣调试设备参数;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时,把专业术语啃成“农业版雅思词汇”。当第一茬补光番茄提前两周挂果,农户眼里的惊喜让她读懂土地的回声:“原来跨界不是舍弃,而是让不同维度的光芒彼此照亮。”

从水肥一体化灌溉到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卜立君一步步从外行成长为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而真正让她决心扎根农业的,是2017年,创立的自有品牌——“番茄星球”。

在孙桥农业园区的玻璃森林间,一幢白色小屋宛如遗落人间的星舰。推门而入,悬浮的绿植在空中勾画生态幕墙,全息投影展示着番茄的分子奥秘,直播间里技术人员正对着4K镜头讲解疏果技巧。这里既是卜立君的“农业实验室”,更是她构建的“未来田园”样板间。

“最近,我和其他几位扎根‘三农’领域的‘农二代’朋友一起,尝试着运营各自的新媒体账号。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感受到辛勤的付出之外,我们更多的体验是快乐和满足。”打开卜立君的个人视频号——魔都新农人卜卜,可以看到她分享的不仅是农业知识,还有那份对土地的深情与执着。田间地头的点滴记录,配上她亲和的解说,让屏幕前的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番茄园。评论区里,点赞与鼓励如潮水般涌来,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浪潮。

“番茄星球”:让理想照进现实

目前,孙桥溢佳在环东村共有200亩基地,其中包括10个高标准蔬果温室大棚,占地约110亩。特别是这10个高标准蔬果大棚各自运用着不同的栽培系统,比如,越冬越夏系统、潮汐式栽培系统、纳米新材料保温幕帘系统等。卜立君介绍,基地内主要研发无土栽培技术,所有高标准蔬果大棚都为玻璃温室,并配套保温、通风、遮阳系统。“考虑到农田性质,基地内种植的都为茄果类蔬菜,主要用于农业技术的研发测试。”

近几年,极端天气多发。每到此时,“智慧农业”效果尤为明显。2020年冬天,上海遭遇极端“寒潮”天气,室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那是近十年来上海的最低气温,很多农业企业种植的农作物都遭遇严重冻害,但当时我们基地种植的番茄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都是基地运用的数字化手段发挥的作用。”卜立君说,应对寒潮侵袭,传统农业主要采取多层覆盖保温和临时加温措施的方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劳动力,还会增加温室内湿度,导致蔬菜致病率上升,另外,能耗和运行成本也非常高。而在孙桥溢佳的基地里,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就可以实现蔬果越冬安全生产。

首先,基地大棚内有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着基地大棚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土壤温湿度、pH值、EC值等。所有数据24小时监控,每五分钟更新,在平台后台形成曲线图,以便工作人员实时掌握。

而当系统发现监测数据存在异常,就会联动相关智能系统,进行精准处置。“比如在低温天气时,只要平台监测到当前温度达到低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温度,就会自动打开保温系统,将温度‘锁’在里面。”卜立君说,基地目前使用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新材料保温幕帘系统。据介绍,该系统使用一种新型轻质纳米线性材料,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以及高疏水、阻燃、防火等诸多性能。在大型温室桁架上下端设置这种新型“保温被”,既减少保温层厚度,又能有效控制温室内的温度散失。

同时,基地内的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则以更节能环保的方式,增强温室大棚的蓄热保温性能,提升大棚室内空气源对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能力。“将温室大棚的主动集热、蓄热及供热相结合,夏季吸收热量储存在地下,到了冬季自动释放热量,实现主动蓄热供热。该系统50%开启时,就能提高温室内温度至少7℃。”卜立君说。

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与环境监测传感器互相联动,自动控制大棚进行升温或降温。卜立君介绍,在未使用该系统前,一个6000平方米的大棚,如果使用天然气一个月的加温费要达到30万至40万元,但现在每天只要花50至60元,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基地的越冬越夏系统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作物生长面对的天气影响,可以对植物根部直接进行加温或降温。“以基地种植的番茄为例,攻克了冬季低温难题,我们基地在8月底就会进行播种,不用担心番茄生产期间遭遇低温天气,这样最早在12月就可以上市。”卜立君说,而一般农业企业大多都选择过了最低温再种植,这意味着基地的番茄可提早3至4个月上市,其间收益十分可观。

在卜立君的蓝图中,“番茄星球”不止于农产品品牌。她打造的“都市农耕体验舱”里,白领们可以通过VR穿越作物生长周期;小朋友可以在基地探索果实美味的田间密码。“农业的终极浪漫,是让科技有了温度,让土地长出诗意。”从最初引进丹麦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lcc4温湿度、光照度传感器以及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到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温室智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各类传感器、气象站以及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等,孙桥溢佳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数字农业在科学种植、生产管理等环节中的优势。

“我们每年都在开发新技术,希望不断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卜立君说,目前,基地正在合作研发采摘与修剪机器人,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作物生产中最耗人工、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不仅如此,卜立君还计划拓展更多农产品种类和文创周边产品,通过开展更多线下体验活动,让城市居民亲身体验农耕乐趣,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农业生态圈”,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农业带来的丰硕成果,看到农业魅力,感受乡村活力。

文: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