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奋勇争先实干家】恽梅:30年扎根基层,“百宝箱”里装满百姓幸福密码

转自:上海普陀 2025-06-30 12:37:46

在普陀区苏河之畔的中远两湾城,居民们常能看到一个身影——她留着短发,手里攥着笔记本,行色匆匆但会热情地和每一位相遇的居民招呼寒暄。

她是恽梅,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是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的获得者。

荣誉之下,她也是居民口中无所不能的“百宝箱书记”。从及腰青丝到利落短发,她扎根基层近30年,用“铁脚板”丈量社区每一寸土地,把社区这个“家”扛在了肩上。

2025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恽梅

苏河贯通:

1690米断点上的“贯通攻坚”

谈及恽梅的事迹,苏河贯通是绕不开的篇章。

苏州河岸线全长42公里,其中一半在普陀区,而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段就占据了关键的1690米。

如今,这1690米苏河步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阳光倾泻,蜿蜒的步道向每一位市民敞开怀抱:晨练者、散步的居民、遛狗的家庭,或是为对岸“天安千树”美景驻足拍照的游人,都能在此找到惬意空间。

然而,眼前这幅和谐美好的城市图景,其诞生之路却远非坦途。2020年秋,普陀区重启苏河贯通“攻坚战”,目标正是打通中远两湾城这最后的断点。“当时真的困难重重。”恽梅回忆道。最初的民意调查结果如同一盆冷水——支持率竟不足10%。“为何开放小区?”“安全如何保障?”质疑声此起彼伏。

贯通后的中远两湾城苏河步道

面对这块“硬骨头”,恽梅使出“四百”走访看家本领。她带领由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组成的“攻坚小组”,挨家挨户敲门。她们拿着设计图纸和效果图,耐心为居民算“生态账”、讲“民生福”,描绘家门口的亲水美景。

恽梅深刻领悟到,必须“跳出贯通看贯通”——许多居民的抵触情绪,根源在于对社区治理、物业服务等方面积压的深层忧虑。为此,她深度参与普陀区组建的苏河贯通工作专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收集民意、解决民忧。

这一工作思路迅速转化为实际成果。在专班框架下,恽梅推动解决了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久拖未决的“儿童乐园微更新”项目。这个项目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回应了强烈的民生期盼,更在于其创新的筹资模式——未动用小区公共维修资金一分钱,而是成功通过众筹完成。改造后的乐园焕然一新:曾经锈蚀破损的设施被安全有趣的器械替代;坑洼的地面铺上了色彩鲜艳的橡胶颗粒,变成了充满童趣的赛道与河流。这里迅速成为孩子们最爱的游乐场,甚至在国庆假期一跃成为社区里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点”。

除了逐步夯实居民的信任感,党建引领是关键突破口。314号楼“红色楼组”老党员陈步君发出首封《倡议书》,情真意切呼吁:“坚决拥护‘一江一河’发展战略,支持苏河岸线贯通工程……”展现了党员担当。在各层不断努力下,居民态度悄然转变:从“反对”到“观望”,最终主动“参与”。支持率实现惊人逆转,最终支持率接近80%!那阻隔城市风景线的最后1690米断点,终于成功贯通!

电梯换新:

从“老大难”到“上海样板”

2024年6月,上海首部换梯工作指引《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发布,获评市级优秀基层法治观察点,为全市换梯提供了宝贵样板。它的诞生,正凝练自恽梅在中远两湾城那段艰难而坚定的换梯实践。

作为上海内环最大商品房小区,拥有96栋楼、5万居民的中远两湾城,大量电梯超期服役,“急坠”“困人”事件频发。147号楼居民张英华回忆起5年前被困电梯的惊魂一刻:“突然一声巨响,电梯停了!没信号,我只能拼命拍门大叫……” 这次经历,也让147号楼成为换梯的起点。

中远两湾城147号楼新电梯正式使用

然而,换梯之路荆棘密布。首当其冲的便是“双难”: 资金如何分摊?居民意见如何统一?面对困局,恽梅创新性地搭建起“楼事楼议”小型业主会机制,将议事平台直接搬到楼道里,让居民、物业、业委会有了常态化沟通协商的阵地。更关键的是,她从实践中提炼出一套核心方法论——“3411”换梯工作法,即聚焦三大环节、规范四个阶段、把控十一个关键节点。

资金缺口是最大拦路虎。当时维修资金不足,有居民提议自筹,但恽梅反对:“这栋楼特殊解决了,其他楼怎么办?必须找到可复制的办法。”她牵头与三菱电梯公司谈判,创新性地达成“特种设备分期付款”方案。2021年11月,147号楼两部新电梯投入使用,成为小区换梯的第一把“火”。截至目前,中远两湾城206部电梯,已经推进更换200部,投入使用169部。

换梯成功后,恽梅结合成功实践,提出《关于打通老旧电梯更新堵点的法治观察建议》,获评2023年度十大市级优秀基层法治观察建议。在这一法治观察建议的基础上,又积极配合区委依法治区办对换梯工作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就此诞生,也成为上海高龄电梯更新的“宝典”。

定制公交:

为老人“量脚定制”的就医路

“恽书记,我们去医院太难了!”居民王阿婆的一句话,让恽梅记在了心里。中远两湾城虽紧邻3号线、4号线,但居民去医院没有直达交通,距离最近的普陀区人民医院,在公交到站后还需步行15-20分钟,对年迈的老人来说是“长途跋涉”。

公交线路调整涉及市、区多个单位,情况复杂。今年,借综合网格建设契机,在市交通委的支持下,恽梅联合区、街道、医院开了20多场协调会。“最初方案是让105路增设站点,但其他站点居民有意见,我们又改成定制公交。”今年3月,DZ304线定制公交正式开通,上午下午各两班,直达普陀区人民医院门口。当首班车载着老人们驶向医院时,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感谢声,成了对恽梅最好的回馈。

恽梅在普陀区群众性展示活动中分享定制公交的案例

然而,公交开通并非终点。试运行期间,恽梅的脚步没有停下,她持续收集着居民的意见反馈:如何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知晓这班公交?路线和时间安排还能怎样优化?

针对这些问题,她组织社区干部加强宣传引导,在楼道设置告示,利用微信群广泛通知,拍摄短视频线路指引;同时,根据乘客的实际需求和反馈,与公交公司保持沟通,后续将对发车时间和停靠点进行微调,力求让这条“就医专线”更贴心、更便民。

百师百课:

从“实干家”到“引路人”

恽梅近30年的基层治理,故事说不尽。诸如“区域化党建”“微网格治理”“柔性治理+专业支撑”等多个行之有效的治理法宝,正是从她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凝结而来。

其中,推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持续赋能中远两湾城超大型社区法治建设,打造全市首个“居委法苑”,堪称典范。 这一创新举措成功集聚了多元解纷力量,探索建立了三大高效解纷机制,显著缓解了居民区矛盾纠纷调处压力,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恽梅在研讨会上分享治理经验

“基层治理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代代传承。”深知此理的恽梅,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将心血倾注于带教培养年轻社区书记。2025年,她获聘普陀区新任“大梁书记”,积极推动形成“大梁带小梁,劳模带劳模”的传帮带良好氛围。她将28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提炼为“百师百课”,课程内容从最基础的“如何敲开居民家门”沟通技巧,到复杂的“如何破解物业难题”等实务操作,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

在恽梅看来,共情力与学习力是基层干部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能力。 一方面,她教导年轻书记们必须“用脚步丈量社情”,深刻领悟“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只有真心换真心”的道理,将心比心才能真正赢得居民信任。另一方面,她始终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社区治理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处理纷繁复杂的民意民情,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她打比方:“小区的一规两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约》)如果都不熟悉,怎么能当好调解矛盾的老娘舅呢?” 她要求居委干部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技能,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专业化手段解决社区难题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需求。

如今,恽梅仍每天奔波在基层,忙着西区道路改造、消防设施更新、智能化监控安装等等今年的重点项目。苏河畔的晨光中,她的身影又一次融入社区的烟火气里,继续编织着属于居民的幸福答卷。

记者:施旖雯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 你好 | 逐绿而行,为绿赋能

 为锂电池做“CT”,让安全隐患现原形!

 “楼事楼议”添活力,普陀的他们携手扮靓家园

 【便民】即日起,铁路部门试点开展“轻装行”服务

 《来自地球的钢琴诗-前传》普陀首演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