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平凡之光⑤|斜桥镇中心卫生院蒋云飞:落地生根,让平凡的日子开满鲜花

转自:交汇点 2025-06-30 11:26:22

十五年前,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没有犹豫,“回家乡去”“到更多的患者身边去”的召唤,让刚刚从徐州医科大学毕业的蒋云飞回到了靖江市斜桥镇中心卫生院。

十五年后,回望来时路,他因患者的信任、前辈的托举而感到满足,真正体会到原来每个岗位都可以发光发热,自己就是“平凡之光”。

平凡的“小事”,健康的大事

“大多数时间都在内科病房工作,此外每周各一次门诊、急诊排班,每周下村一次,120救护车一个月值班一次,平均五天一个夜班……”蒋云飞细数他的时间表,安排得密密麻麻,让人瞠目结舌。

毕业后来到医院工作,蒋云飞第一件事就是参与了全科转岗培训,“基层不比大医院,在专科化发展之前,首先要求每个人都是一名全能的全科医生。”

这种“全能”,是建立在“疗效”的基础上的。最近,一名42岁的高血压患者被送来,血压直冲230/130毫米汞柱,肌酐高达180毫摩尔每升,心肌肥厚、肾功能不全——这无疑是危险的信号。通常,乡镇卫生院会立即向上级转诊。但一直流传下来的好口碑让患者选择了“留下来”,蒋云飞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十二个日夜的精准治疗与守护,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在140毫米汞柱左右,肾功能也出现好转。事后,他谨慎请教上级医院专家,治疗方案获得了肯定,“当时我特别有成就感,病人的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职业获得感最强的时候。”

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更多时候,蒋云飞做的事好像都很“小”。作为家庭医生,他带领一个四人的团队,负责周边江平、广福两村三千余村民的健康。每次下村到户,他们拎着沉甸甸工作包,比寻常的家庭医生配备的包要大上许多,里面要装电脑、血压计、血糖仪、体重秤、皮尺等等,尽可能详细地为村民体检。到每户人家,病人和家里人的情况都了然于胸,甚至能记得病人来医院就诊的日期。“你是不是又自行停药了?血压170毫米汞柱了,尿酸这次体检也偏高,要调整药量了。”村民唐叔叔(化名)十几年前就因中风导致偏瘫,一侧肢体无力,蒋云飞语带“责备”,一边用家乡话苦口婆心地宣教,一边帮郑叔叔活动起右手挛缩的关节。

和患者的关系,就在这些“数十年如一日”中建立起来。2013年,70多岁的苏爷爷突发脑梗,失语失禁,在一次上门服务时,老人的女儿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能否帮忙更换尿管,蒋云飞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从此,他利用下班或午休时间上门服务,每月一次,即便是刚下了夜班,也会如约赶到,整整七年,直至老人安详辞世。“插个尿管,花不了多少时间。”他语气平淡地摆摆手,但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在患者和家属心里重若千钧。

一生的“学生”,多样的挑战

“医生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职业,一直要更新医学知识,总有新的课题要面对。”蒋云飞说起自己进修培训的经历,原本有些羞涩的脸上突然泛起了神采。

2020年,他被医院送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在省人医四人一间的宿舍里,他又度过了一年学生时代“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早上起来就到内镜中心,常常要忙到下午1点才能吃上一口饭,在办公室的长桌边趴着休息一会不到2点又要接着上班。“刚开始接触内镜操作,很有挫败感,幸好老师手把手教我。”晚上回到宿舍睡觉前,他都会在脑中冥想操作诀窍,慢慢地,他掌握了进镜角度、双手配合的力度,回到医院后,他已经能独立开展胃肠镜检查,正式把“接力棒”从前后普内科两位主任的手中接了下来,如今整个科室每年开展胃肠镜检查2000余次。比起大医院,基层医院要想进步,医生就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不仅是我,整个普内科15位同事,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的,大家有的主攻糖尿病、有的学了心超、呼吸机,互相配合,才能让我们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

学习之路一直没有停止,蒋云飞今年的学习和进修计划已经排到了年底。斜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平在一旁“拆穿”了一直谦虚低调的蒋云飞,他告诉记者,蒋云飞不仅是一名“学生”,实际也是基层医生们的“老师”。2022年,蒋云飞拿到了江苏省基层适宜卫生技术师资培训合格证,这意味着,他可以承担着培训基层医生的任务。“在这个合格名单里,基层医生并不多,很难得。” 陈平说。

如今,蒋云飞肩头又添一副“重担”,去年十月,他被任命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副科长。“院兴我荣”院长常挂嘴边的话,成了他内在的驱动力。任命前,党办、团委等行政岗位的历练,让他深知医院对年轻一代的用心栽培。面对新的挑战,他专门参加江苏省举办的有关质量控制和病案编码的培训班,牵头梳理病案标准,组织全院月度医疗检查,努力织密基层医疗的“安全网”。

向沃土扎根,让新芽绽放

基层留人难,陈平深知其中症结:工作环境舒心否?待遇如何?有无上升空间?所学能否真正服务患者?价值能否实现?“全院230位医护人员,40岁以下的医生约20位,蒋医生这样积累了临床经验、有自己一方面所长,还愿意深深扎根的人必然会成为个中翘楚。”

陈平自己也是愿意扎根乡土的一个典型。20多年前,当他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同样面临着很多充满“诱惑”的选择。“但我思来想去,觉得在这里能接触到大医院专科细分下遇不到的广泛病例。病人‘认定了你’,无论什么问题都首先找你。”这种全然的信任与依赖,让医生在精进医术的同时,更收获着无可替代的职业尊严。也正是得益于患者的信任,斜桥镇中心卫生院年门急诊量达到23万人次。如今,医院甚至吸引着黑龙江、河南、广西、陕西的医护人员远道而来,成家立业,扎根于此。

对于今年才刚刚满39岁的蒋云飞来说,他的成长速度飞快。陈平的一番话道出原因“只要医生有进修成长的意愿,医院愿意多给年轻医生学习的机会,我们每年承担20-30人次的进修、培训、学习等费用,成本超过30万元,这在基层医院当中是比较难得的。”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跟着蒋云飞下村。74岁的郑爷爷看到蒋云飞一行,高兴地站在门口迎接。老人看似爽朗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多年前,他的独子在一场意外中离世,自此成了失独老人。此后他又经历了胃癌、直肠癌两次大手术。2023年在检查时又发现食管内有一隆起性病变,没有儿女可以商量,郑爷爷找到了蒋云飞,热心的“蒋大夫”二话没说,帮忙联系好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并预约好检查时间。如今,蒋云飞的每一次到来,对郑爷爷而言,不仅是检查身体,更是送来暖意。

是蒋云飞,更是千千万万的他们,接力奉献,一代医者托举着新一代医者。或许“平凡之光”正是这个用意,是这些平凡的医者用踏实的脚步,把“光”真正种到了百姓的心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赵晶

图片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