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守护穿越时代的“英雄”记忆 | 75号故事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6-30 10:50:10

讲述人

尹 波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2024年2月,绥德路仓库。打开有些锈迹的铁皮柜门,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夹杂着淡淡霉味扑面而来,眼前是边缘卷曲、泛黄、粘连破损的钢笔设计图纸、技术手稿。角落里,几盒老式录像带静静躺着。

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这些承载“英雄”金笔厂近百年历史的资料,正面临严峻的保存挑战。

探   访

亟待保护的民族工业记忆

2024年3月,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走访英雄金笔厂,了解钢笔生产工艺和档案保护情况。

这次走访源于一封人民监督员的来信:“英雄金笔厂搬迁后,受限于场地,厂里保存的国内最完整钢笔制造图纸库等珍贵技术资料和文史档案,存在妥善保存的困难。”

“英雄”,是镌刻在几代人笔尖上的“中华老字号”,2023年,其旧址入选上海首批工业遗产名录。旧厂房保护了,但这些记录民族企业发展脉络和技术精髓的档案资料呢?

带着疑问,我们前往英雄金笔厂新址。由于空间有限,从老厂搬来的图纸资料只能放在产品仓库。全国劳模、上海工匠刘根敏,在厂工作了37年,向我们介绍没有电脑的年代,工匠们如何一笔一画绘制精美的线条,“光一个笔尖,就要经过34道工序。”这些图纸,就是攻克难关的见证。

在模糊泛着雪花的影像资料里,我们看到了1958年第一支国产钢笔的诞生,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时那支承载历史的“英雄”……角落里的老式录像带,厂方表示连播放设备都很难找到。

问题摆在面前:这些唯一原件、从未电子化的技术图纸、档案资料,正面临不可逆的损毁甚至灭失!

破   局

厘清价值与法律的边界

图纸档案算不算工业遗产?是否属于公益诉讼的保护范围?这是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包括厂房、设施、相关产品、档案等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工业精神等非物质遗存。

我们认为,这些图纸、资料,承载着中国制笔业技术发展历程,凝聚几代工匠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是民族工业历史记忆的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当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受到整体保护。

为了更充分地论证其价值,我们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认同:它们是历代工人技术经验的结晶,体现了民族工业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经济和工业遗产价值。

攻   坚

汇聚合力破解保护难题

金笔厂方面也认识到这些档案的价值和紧迫性。但面对近百年历史、数量庞大且种类繁杂的资料,哪些需要保护?如何保护?这需要更为专业的力量介入和专门的资金投入。

工业遗产保护在国内仍是较新的领域,如何通过法治途径推动长久保护和有效利用?2024年4月,我们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区国资委、区档案局、英雄集团代表参加,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听证员一致认为本案情况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应当依法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

经讨论,各方也达成了综合运用数字化处理、模拟信息采集等方式抢救保护的一致意见。

会后,我们依法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各方在法定期限内分工做好档案资料的底数排摸梳理、科学分类、价值挖掘及保护利用工作。

落   地

让“英雄”记忆重焕新生

检察建议重在落实。为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更好地发掘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协调国家级档案专家、专业机构、志愿者团队与企业共同梳理,在完成3600余卷,共计62万余张的摸底统计后,确认了“中国重要时刻中的‘英雄’”的保护主线。

在行政主管部门工作小组指导下,大量纸质档案被搬迁至专业存储场所。英雄集团投入专项保护资金支持。两个月后,具有重大价值的数千份图纸、影像资料启动数字化抢救。运用人工智能编研系统,沉睡的资料被“唤醒”,凝练成大事记。

这项工作引发了社会关注,“英雄”记忆再次引发文化共鸣,得到了国家工信部、上海市经信委的关注与指导。最终,这些珍贵图纸档案成功补充认定为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成果将由在建的上海市工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笔尖虽小,需千锤百炼;历史虽重,必代代相传。当我再次看到那些被妥善保存在专业库房、并已完成数字化备份的档案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与坚守,在苏州河畔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供稿 | 普陀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