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忘记密码?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标题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查看新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政情
上海一周
伴公汀
@康平路
直通200号
交汇点
海上755
市政厅
反腐记
大国之道
经济
财经连线
产业观察
金融区块链
流量研究所
市场解码
任我行
产经
市场
城生活
财经
文化
文化观澜
文艺清单
文化视点
独家探班
观众席
文旅乐游
片场视听
汇演
艺见
许蜜桃
文汇人文之城
文汇讲堂
台前幕后
文化生活
文娱专访
文汇软实力
文汇馆长说
文汇青年营
文汇视讯
帮侬忙
新民帮侬忙
上海滩
民声
民声直通车
上海辟谣平台
人民建议
问答
读者
城市的味道
民生调查
区情
浦江眼
前沿风
郊野笔记
上海屋檐下
区域
Yeah!上海
十六区
郊野大地
侬好上海
城事更新
海上记忆
精选
新潮
便利贴
评论
观见
时评
新民眼
文汇时评
思想
上观学习
思想汇
深度
纵深
访谈
原点
视点
申观察
科教
教育在线
创新之城
文汇教育
科创前沿
科学新知
科创
教育
健康
医声医事
哎哟不怕
健康生活
我不是唐亿森
求医问药
第医线
医视野
一健通
杏林夜谈
体育
运动+
文汇体育
体坛专访
新民场外音
体坛话题
我在现场
社会
说法
案页
十二公民
社会
新民法谭
上海时刻
江江三人行
在场
文汇都汇聊
潮探007
冲呀花花采访团
魔都三棱镜
新视力
三分•天下
上海歆克勒
厉苒苒
晏秋秋
上海时刻
长三角
华东局
江南
长三角
城市志
会客厅
视觉
图数图说
见识录
大视界
观观观察局
文汇视觉
新民海报
图个明白
新民印象
直播
文汇理论
文汇大家聊
学林
论苑
智库
学人
数据
数据洋葱
要闻
时政要闻
国内
港澳台
北京来信
山海情
风物
京华传真
国际
世界观
大局观
海外惊奇
文汇环球
国际视点
哎哟歪
深海区
侨梁
浩峰说
顾问天下
天下
早读
时事
纵览
话媒堂
上官河
新民早报
汇闻
文艺评论
文汇文艺百家
文汇艺术
文汇经典重读
文汇建筑可阅读
文汇文艺评论
夜光杯
新民艺评
夜光杯朋友圈
十日谈
晨读
夜读
封面人物
纪实
国家艺术
金色池塘
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夜光杯美文课
在读
文学报
新批评
文学现场
世界文学
朝花
朝花时文
笔会
笔会
读书
上书房
文汇读书
书人茶话
新声
新民新音频
听早报
上海闲话
品牌
大区势
企示录
一起来
金融圈
车天下
健面谈
文创+
文汇潮
品牌汇
都事汇
教育汇
健康汇
科技汇
文旅在线
山海汇
体坛纵横
文化视界
生活汇
新民汇
新民亲选
万象
援疆风采
喀什风情
爱我国防
专题
直播
上观号
电子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东方体育日报
文学报
浦东时报
新民周刊
上海宣传通讯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文联
>
文章详情
精品微短剧:重构长短剧集相融相生的叙事生态
转自:
上海文联
2025-06-29 20:51:22
精品微短剧:
重构长短剧集相融相生的
叙事生态
赵晖
数智媒体时代,剧集产业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长剧短剧都要剧剧精彩,横屏竖屏都需水平在线,长短不齐的剧集叙事正在建构百花齐放的视听创作格局。
追溯微短剧的兴起,它本质上是依托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的,表现出群众文艺的属性,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如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成内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决定了它的大众化叙事。它来自人民,也是为人民的创作,是新大众文艺极具代表性的视听文化产业。微短剧从基因上继承了短视频的叙事特点,即强人设、高反转、快节奏,它是短视频向审美类型叙事进阶的虚构性叙事形态产品。精品微短剧则是长短剧集狭路相逢后的“江湖合谋”,是彼此在剧集叙事上的互为参照,直线拉升了微短剧的创作水准,也颠覆了传统剧集的营销模式,正在重构中国剧集长短相合、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叙事生态。
短剧《狮城山海》剧照
精品微短剧创作是必然选择
我国微短剧的创作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三重张力之中。主流文化要求价值观导向的正确性,大众文化追逐流量与娱乐性,精英文化则强调艺术性与思想深度。这种制衡关系在微短剧领域呈现出独特的矛盾统一:平台算法的流量逻辑与专家评审的艺术标准相互角力,政策监管的底线思维与用户自发的创作热情形成互动,商业变现的即时需求与文化积淀的长期诉求产生摩擦。
数据显示,2024年95%的内容乏人问津,仅有5%能真正赢得观众,短剧完播率下降的背后,既是内容注水导致的审美疲劳,也是用户对同质化内容的审美疲劳在倒逼行业升级。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狮城山海》以电影级服化道和悬疑叙事结构突围时,其单集72%的完播率与38%的二次传播率,验证了精品化路线的市场可行性。
文化机制的制衡也影响到了短剧营销模式的变化,从IAP(应用内购买)付费模式到IAA(应用内广告)免费剧的崛起,商业路径的变现模式改变更加呼唤精品剧集的出现,只有有趣有度又有料的微短剧精品内容才能加持微短剧消费的长尾效应。
精品微短剧叙事的双轨进阶路径
精品微短剧分为两个层面,即精品微剧和精品短剧。所谓精品微剧通常指竖屏剧,单集时长通常不超过3分钟。精品短剧则一般指横屏短剧,单集时长一般在5-20分钟。
对于精品微剧而言,其正在形成微短剧链接千行百业的垂类生产矩阵。以文旅微短剧为例,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赋予文旅题材微短剧作为地方文旅资源与数字媒介深度融合的战略角色,有效激活了地域文化活力。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一至六批推荐目录数据,一大批如《等你三千年》《你好,苏东坡》《醒狮》《我的归途有风》等微剧,从各地的乡村风貌、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古今传说中汲取灵感,不仅用视听符号精准定位了地方文旅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议题设置、热梗互动等方式拉动了剧集交互式互动的观众社交黏性,形成情绪情感价值共鸣场。媒介在微短剧构建的光影中,建构了全场景拟态化生产场景,在完成“媒介是身体的延伸”的这一论断的同时并释放了媒介符号的隐喻功能,在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因子的作用下,文旅微短剧构建了物我交融、象意共生的意象空间。比如《我的归途有风》中的“灯影牛肉”,它不仅是一道川味美食,也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像那片薄如灯影的牛肉,相互扶持、彼此成全;再如《等你三千年》中的蔺丹,身具燕赵风骨,重情重义,传递着邯郸古城的英雄气质。亨利·列斐伏尔曾指出,空间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容器,而是政治、社会与文化力量交织下的产物,是社会关系被编码在场所中的表现。微短剧让文旅不止于足下,更在眼前也在心头,甚至建构了以悦己型“种草”“拔草”为消费意愿的全域兴趣场景,加速了微短剧与社会生活的千丝万缕关联。
精品短剧的创作则更倾向于长剧集叙事特点,它是长短视频的融合叙事产物。在商业营销上,它正在颠覆原有的长剧版权交易模式。从叙事上看,精品短剧不是长剧的碎片化分身,也并非传统短剧的简单升级,它正在以“叙事重构者”的姿态,催生剧集叙事的审美新形态。
应该说,精品短剧绝不是长剧集的降维打击,它甚至是长剧叙事的一次审美范式转型,表现出压缩叙事水分重整旗鼓,关注社会话题凝聚民心,俯身大地再现人间烟火气等创作倾向。精品短剧既保持长剧集的审美格调,同时也主动借鉴精品微剧的叙事特点,以更明快的剧情节奏、更极致的人物设置、更跌宕的戏剧反转直指用户情绪价值的共鸣共振。比如《一梦枕星河》以非遗苏扇技艺为主线,融合苏绣、缂丝等传统工艺,展现古韵与现代审美的交融,在现代都市背景中融入轻度奇幻元素,形成“轻玄幻”风格。再如《狮城山海》遵循“6秒入戏、3分钟反转”的短剧叙事策略,杂糅了黑帮谍战、霸总甜宠、诡异悬疑等多种类型于一体,构建了南洋风情和现代玄幻相结合的奇幻空间。再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合作开发的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的精品短剧《奇迹》,汇聚了胡歌、宋佳等明星,以单元剧结构表现了深圳50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时代儿女的故事。
短剧《一梦枕星河》海报
追溯精品短剧的发展历程,从2023年芒果TV推出的首部大小屏互动的《风月变》到2024年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省级频道的大小屏融合互动,再到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狮城山海》《奇迹》等短剧,精品短剧走出了别样的风景,正在形成以精品短剧联动地方文化资源和产业品牌的视听故事开发路径,并形成微短剧全产业开发矩阵。
视听技术加速下的精品短剧迭代
随着高清晰影像和AIGC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技术正在颠覆视听内容生产关系,视听内容的创作生产处在升级迭代的奇点。技术之于微短剧的意义,早已超出生产工具的范畴,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介入,这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它标志着视听精品量产化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人工”将深刻影响微短剧创作逻辑、美学判断,甚至引导产业链条的重组。人工智能影像的大规模应用将解决精品微短剧如何有效抵达用户的底层营销逻辑,使得微短剧的价值变现彻底摆脱传统版权交易的旧模式,利用智能算法和智能视频的双向奔赴实现精品内容的垂类生产,形成从内容产品到衍生品的视听IP品牌开发模式。
AIGC精品微短剧创作中,涌现了诸如《中国神话》《美猴王》《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兴安岭诡事》《新世界加载中》等精品,它们正在引领AIGC微短剧从技术性的先锋探索进阶到视听工业化的垂直生产,并迅速形成视听社交垂类,构建从视听到应用场景全媒介矩阵。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无节制应用,也会带来视听的同质化和信息黑箱等负面效应。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意和思考,真正的故事主角永远是人类可贵的想象力,那些在时代碎片中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故事,终将连缀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银河。
当前,精品微短剧尤其是精品短剧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迎接一场剧集观念到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精品微短剧的崛起,承载了大众对故事讲述的渴望,也是一次视听叙事的冒险。它既不是影视行业的“救世主”,也不是视听文化降级的“代言人”,而是一场关于叙事本质的新大众文艺复兴。未来,精品微短剧必将成为打通剧集全产业内容整合的破壁者,作为虚构性故事叙事形态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与产业特点。
转载自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