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面的古法手工纸遇水舒展、染墨成形,再经巧手叠加,竟“站”成憨态可掬的立体熊猫!这神奇的一幕,出现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纸艺手作教研活动现场。日前,来自徐汇区各街镇社区(老年)学校的骨干教师们齐聚一堂,化身“学员”,沉浸式体验了一堂解锁“纸上3D”的创新课程——“多层纸艺·萌宝熊猫”。
活动现场
作为徐汇区社区教育纸艺手作教研活动基地的特色教研项目,本次活动在延续“古法造纸”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多层纸艺”延伸课程。活动所用纸张为社区学校用古法手工制造的纸张,手工纸因其天然原材料与传统工艺,在遇水后能保持纤维结构的稳定性,为撕纸工序中形成自然毛边、晕染时实现墨色渐变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物质基础。
参与者们体验制作
活动现场,教师们化身“纸艺师”,跟随指导老师一步步完成熊猫制作:清水勾边、依痕撕纸、墨色晕染、精准叠层……每一步都蕴含巧思,而古法手工纸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载体。
“看,手工纸遇水变软,利用干湿交界线就能撕出自然毛边,这是熊猫毛茸茸效果的关键!”指导老师展示着纸张特性,“普通机制纸纤维排列规整,撕纸时易产生生硬边缘,只有手工纸的纤维无序交织,才能在湿润状态下形成柔和的撕边效果。”
“从边缘开始上墨,墨色硬化时会‘吞噬’白边,熊猫轮廓就更加自然浑圆。”指导老师幽默生动的讲解搭配细致入微的操作示范,让原本复杂的工艺变得轻松易学。
当最后一片透明保护层盖上,四颗螺母拧紧,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熊猫跃然眼前,或歪头卖萌,或抱竹憨笑,仿佛随时要“走”进生活。
成品展示
看着自己亲手赋予古法手工纸“生命”的立体作品,现场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与教研热情。“这个分层叠加的过程太有趣了,对建立空间感非常有帮助!”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兴奋地分享道,“尤其是利用水的特性撕出轮廓,搭配手工纸的独特质感,简单又巧妙,回去一定要试试带学员们玩。”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们深化对古法手工纸“脾性”(吸水性、可塑性、纤维韧性)的感知,更亲身实践了一种能有效点燃空间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为后续在社区课堂推广趣味纸艺积累“实战”经验。
据悉,凌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作为徐汇社区教育纸艺手作教研活动基地,始终致力于探索纸艺教学的创新路径。此次活动将熊猫融入多层纸艺,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演绎,也为社区教育注入文化新活力。
记者:李芊
照片由凌云街道提供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