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招聘信息、入职材料,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们难免发问:怎样识别虚假招聘?劳动合同怎么签才算稳妥?试用期究竟该多久?“服务期”“竞业限制”这些法律术语究竟意味着什么?
面对这些急需解答的问题,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法学院副教授粟瑜为学子们“量身定制”了一场法律科普讲座,主题为“绘制职场安全蓝图:解锁你的就业权益密码”。
讲座现场
台下聚集着一群怀揣期待的毕业生,他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讲座围绕求职、入职、在职到离职等各个环节,针对毕业生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讲解。“拿到offer就能高枕无忧吗?”“试用期中哪些行为可能触碰用人单位的底线?”“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对竞业限制?”粟瑜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和清晰的法条分析,为毕业生们搭建起一套初入职场的法律自保体系。
“以前遇到求职中的法律问题,基本上只能刷刷社交平台或者请教学长学姐,但总觉得缺乏权威,心里没底。”一位毕业生在讲座后坦言,“粟老师讲得既专业又贴合实际,尤其是结合我们理工科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让我感觉很受用。”
讲座现场
近年来,每到毕业季,粟瑜和他的教学团队都会为毕业生开设类似讲座。这既是他所开设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创新实践,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粟瑜团队以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为基础,明确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三大痛点。在此基础上,他们打造出全新课堂,通过“五板斧”破解难题:重构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拓展评价维度、引入课程思政。
经过四轮教学实践,这门课程不仅收获了学生的高度评价和教学督导的认可,还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中频频获奖。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更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其线上版本在智慧树平台选课人数已达78.1万,覆盖高校862所。
从教室延伸到社会,从理论链接实践,粟瑜和他的团队正用一步步踏实的教学探索,回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期待。他说:“我们将坚持把课程教学创新做深做实,努力培养精法律、通技术、善治理的复合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创新一流人才。”
记者:沈艺飞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