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
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过去大家总觉得癌症是“老年病”
但近年来结直肠癌
在年轻群体中也逐年上升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字
吃、坐、拖
本期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芝加哥大学医院、华盛顿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俞旻皓
“吃、坐、拖”中的“吃”指的是饮食西化,红肉、加工肉制品吃得多,膳食纤维摄入少;“坐”代表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变慢;“拖”则是很多人有便血、大便变细、腹胀等症状,却因为“不好意思”或“怕检查”一直拖延。
再加上肥胖、熬夜、吸烟饮酒等多因素叠加,就为肠道埋下了“炸弹”。结直肠癌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年不良习惯的积累。
这些症状一旦出现
请立即提高警惕
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往往非常隐蔽,很容易被忽视,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大便变细。正常的大便直径通常在2—4厘米,呈圆柱状。但当肠癌发生时,会直接占据大便通行的空间,迫使大便通过狭窄区域时被挤压变形,变得又细又扁。如果肿瘤侵犯肠壁,导致肠壁僵硬、狭窄,大便通过时受到限制,形状自然改变。这种狭窄往往是渐进性的,从最初的轻微变细,到后期可能出现“铅笔样便”,甚至引发肠梗阻。
除了大便变细,以下症状也需要高度警惕:
1.便血:80%的肠癌患者会出现便血,但容易和痔疮混淆。痔疮便血颜色鲜红,一般在粪便表面;而肠癌便血颜色暗红,常常和粪便、黏液混在一起,还可能有腥臭味。
2.排便习惯改变:突然频繁腹泻或者好几天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变得不固定,这些都说明肠道功能出了问题。
3.腹痛腹胀:经常感觉肚子隐隐作痛,或者胀痛难受,而且痛感越来越强烈,别不当回事。
4.消瘦乏力:如果没有刻意减肥,却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还总觉得浑身没力气、容易疲惫,可能是癌细胞在抢夺营养,影响了肠道吸收功能。
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都是在提醒我们要重视健康。发现异常千万别拖延,及时去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掌握健康主动权!
无痛肠镜让检查不再“难受”“尴尬”
肠镜是目前发现结直肠癌最有效、最准确的检查方法。而且现在很多医院都能做无痛肠镜,患者睡一觉就查完了,基本没有痛感,真的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
如果患者实在介意,早筛也有其他方式,比如:大便潜血检(FOBT);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肛门指检,尤其对直肠癌早期非常有用。
但这些检查的准确率不如肠镜。医生建议一般人群:从40岁起,每5年一次肠镜;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便血、炎症性肠病、肥胖):应从35岁或更早开始筛查,并遵医嘱增加频率。
结直肠癌的术后恢复
首先,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排便问题,比如所谓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这种症状在直肠癌术后患者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排便频繁、便意急迫、夜间排便次数增多,甚至一开始可能会出现“憋不住”的情况。但这些症状大多是暂时的,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逐步改善:
1.提肛运动:术后可以开始进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5—10秒,然后放松,每天进行3—5组,每次15—20次。这种运动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帮助控制排便。
2.合理饮食:术后初期饮食应以低渣、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以逐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以改善肠道功能。
3.避免刺激性食物:术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摄入咖啡、酒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这些可能会加重肠道不适。
4.药物辅助:如果排便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来调节肠道功能,比如止泻药或缓泻剂。
除了排便问题,术后整体恢复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适度活动:术后两周内可以开始适度活动,比如散步,避免长时间卧床。一个月内可以恢复轻度劳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心理调适: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是正常的。建议患者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的迹象。一般建议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肠镜等检查。
生活方式调整:术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风险。
总之,术后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患者和家属要有耐心。虽然术后可能会有一些排便问题,但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治疗结束,会不会复发?
结直肠癌的复发风险主要集中在术后前3年。为了降低复发率,我们采取的是系统化“三级预防”:
1.术后规范化随访:包括定期查肿瘤标志物(如CEA)、腹部CT、肠镜检查。前2年一般每3—6个月一次,第3年后每年一次。
2.辅助治疗:如果分期需要,术后可配合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降低微转移病灶的复发风险。
3.生活方式干预: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但其实非常关键。比如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吃高纤维低脂饮食等,都被研究证实可以减少复发风险。
最重要的一点是:复查不能断,随访不能跳。
疾病“防”大于“治”
第一步,要学会及时处理小问题。
早期肠癌没有明显症状,就像路面刚开始有裂纹你不在意,等它影响通行时,可能已经是中晚期了。所以,如果你出现反复便秘、腹泻、便血、大便变细、腹胀等现象,不要当成“痔疮”或者“吃坏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尤其是做肠镜,查得早、防得住。
第二步,要定期“保养道路”,做筛查。
50岁以上人群,或者有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发现息肉早切除,就能阻断癌变的路径。就像给公路做保养检查,发现裂缝就修,才能避免塌方。
第三步,要遵守“交通规则”,远离高危习惯。
比如少吃油炸、腌制、霉变食品;控制红肉和加工肉摄入;戒烟限酒;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最重要的是坚持运动,避免久坐。
这些生活习惯看似琐碎,却能有效帮我们减少肠道“出事故”的概率。
最后要说的是:肠癌不是绝症,但它是“生活方式病”。预防做得好,能避免80%以上的结直肠癌。别等症状出现才后悔,防癌这件事,从今天开始做,永远都不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