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界还在争论当前消费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的时候,又有一对看似矛盾的消费现象浮现水面,那就是:一方面,人们的消费理念日趋理性,“精打细算”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情绪消费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有人将此称之为消费转向。
情绪消费的兴起,与其说是消费结构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抬升的结果,倒还不如说是年轻人迫于生活、就业和竞争等各种压力的产物。当然,经营者善于把握时机、积极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在此过程中,有部分经营者的行为显得过于“无拘无束”,受到一些新闻媒体的批评。从媒体揭露的一些事例看,当前情绪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有服务消费领域通病性质的,诸如,产品质量不高、服务参差不齐、个人隐私泄露、网上虚假宣传和价格不透明等等。二是,属于情绪消费领域所特有的,比如,经营者通过营造揭晓惊喜、集齐满足和投资增值等消费场景,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针对这些问题,有媒体强调,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有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以促进这一新兴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确实,对于像情绪消费这样边界模糊且又快速成长的市场,予以规范和引导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部分经营者明显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才能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实施规范和引导,除了法治引领,还要讲究理性。
第一,看待情绪消费,要用年轻人的眼光。情绪消费的主体人群是年轻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与中老年人差异很大。在中老年人看来是幼稚乃至荒诞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可能是正常的和理性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消费升级与降级并行、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代,情绪消费实际上是蹚出了一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和带动就业的新路。所以,对于情绪消费,总体上宜秉持支持发展、鼓励创新和宽容试错的态度。
第二,探索行业监管,要基于统计分析。媒体可以习惯于举例说明问题。但是,作为政府部门,在研究究竟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的时候,却不能满足于参考由媒体曝光的一个个事例,而是要做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做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比如,在一个城市中,究竟有多少未成年人沉迷于盲卡盲盒而不能自拔?占比多大?因此而影响学习成绩的又有多少?等等。只有坚持用数据说话,我们才能作比较科学的功利比较和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才能做到管有重点、管而适度。
第三,推进立规定标,要注重可操作性。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标准,哪怕其出发点再好,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有部门文件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的,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这一规定,不仅让经营者承担了部分本应由孩子家长承担的责任,而且对于经营者究竟应该依什么法、相关监护人同意的形式要件又是什么等等语焉不详,实践中难免流于虚设。又如,有专家学者建议:要对从事网上叫醒、陪聊、哄睡和安慰等服务的人员设置资质条件,如果其没有取得心理学等方面的证书,便不能准入市场。这一建议,实际上是将价格相对亲民的情绪消费抬升到了在线心理医疗服务的高度,姑且不论其是否可行,真要实行起来,很有可能会使这类情绪消费脱离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原味。
上海市消保基金会研究室
2025年06月25日
阅读 推荐
上海知名游乐园重磅官宣!亚洲首个!网友激动坏了:上海人太幸福了
突然撤离,上海一区政府接盘!新地标爆火!一到周末人挤人,角落也是打卡地...10多年前就已爆火预定
微信又推出新功能!网友:哦耶,终于可以了
烧了顿晚饭,保住了166万元!六旬阿姨一通操作,剧本都不敢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