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大理石的石砖地面整洁平整,绿荫遮顶的花架下居民小坐聊天……8年前,塘桥南泉休闲广场进行了微更新改造,社区广场实现持续更新。
“社区空间更新是一个持续过程,社区规划应服务于民生需求。”浦东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表示。
社区规划项目是居民的身边事
2016年,浦东提出了“缤纷社区”建设理念,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缤纷社区建设,形成“1+1+1+N”社区规划师保障机制(即每个街镇1位社区规划师,1位区规划资源局联络人,1位街镇在地社区规划人员和N位社区热心志愿者、社区达人或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和“一图三会”制度(一张规划蓝图,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并发布了《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浦东新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等指导文件,专家、学者以专业力量助力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实现社区规划师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双向赋能。
“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施,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徐磊青说,社区规划所涉及的项目虽然大部分规模都不大,但都是居民身边的事。
南泉休闲广场改造前存在人流车流组织杂乱、流动摊贩随意摆摊、居民通行不便等问题。2016年开始,徐磊青带领团队合理规划地块,并从苏州园林中汲取灵感,将亭、台、轩、榭、廊、坊等元素融入广场改造中,广场不仅变漂亮了,更满足了周边各类人群及各种功能需求。
徐磊青说:“社区规划师把规划做到了周边居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这是以前一直没有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对于城市更新或者是以往的大规划,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完善。”
社区规划的实施也是社区动员的过程
社区规划强调社会空间属性,重视使用者的社会空间需求,要求引导使用者参与更新设计的全流程,平衡各个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行动相结合,以实现项目全流程管理和精细化治理。
好的顶层设计要通过实施来落地。街镇是项目建设主体,但实施中有政府、规划师、设计师,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等。在徐磊青看来,缤纷社区就像一个项目包,“项目包提供清单和配套资金,并通过社区的力量、社区规划师和其他力量参与,这是一个社区动员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人员的参与过程,政府的协调过程。”
除了南泉休闲广场更新,徐磊青作为南汇新城镇的社区规划师前后主持推动过律动园景观提升、宜浩社区广场改造等多个项目。
律动园位于芦潮港社区,建成时间较久,现状设施较为老旧、铺装破损严重、绿化品质较低。
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徐磊青团队在规划阶段就通过网络与现场调查问卷,收集居民更新建议,而后确立初步设计方案。
“项目完成两年后做过一个评估,发现周边的居民对改造的认可度很高,设施利用率也很高。”徐磊青表示。
项目实施促进居民自治
据统计,2018-2024年,依托社区规划师的专业力量,浦东完成了582个缤纷社区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在环境质量提高、风貌改善、活力提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徐磊青强调,“其中离不开基层的支持,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和有关方面的支持。”
“社区规划中的项目落地,不仅要符合相关规定,更要得到居民的认可,因为项目的使用主体是居民,项目实施前一定要经过居民意见的征询环节。”徐磊青介绍,南泉休闲广场项目在实施前,征求居民意见并与社区志愿者、楼组长等进行讨论。最初方案中在广场边缘设计一条健身步道,在角落里开辟儿童乐园,最后被居民否定。原因是他们认为儿童乐园在角落里的话存在安全问题。
社区规划的项目,关注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公共责任感,提升了居民自治、共治的热情和能力。
徐磊青表示,社区规划的实施一方面要依托已有的制度设计,比如利用一些闲置的资源来落实项目;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聚能。“居民的愿意配合非常重要,如果社区自治水平高、能力强,将来项目的落地就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