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艺术的魅力,越来越多的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绽放出新的光彩,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旅途去探寻“诗和远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路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活力。
在见面会上大众新闻提问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您从事基层文化工作25年,观察到这些年来群众文化需求发生了哪些改变?东莞的文化馆如何顺应变化,成为一座受群众喜爱、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确实,我记得刚到东莞的时候,东莞最火热的是广场舞。到现在,非常热门的音乐剧和舞剧在东莞可以说是一票难求。”黄晓丽回应称,就像之前在东莞演过的《只此青绿》,还有星期五马上要上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东莞都非常受欢迎。很多东莞市民都是二刷三刷甚至四刷。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
黄晓丽介绍,东莞是一座青春的城市。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更多元、更潮流,更注重场景的体验感。所以,这里就要求文化馆要顺应时代变化,从关注老百姓“有没有”到“好不好”和老百姓的口味如何来切入,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那么如何打造,他们的秘诀是开门办馆,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化馆。
“我们跟市民共享,打造友好型文化馆。就像我们文化馆已经构建了市镇村三级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的每一个角落。在文化馆的开放时间方面,也想争取像便利店的时间一样。现在一年365天开放,从早上的8点半,到晚上的9点半,市民可以来到文化馆看演出、看展览、学才艺,同时可以在文化馆品茶品香品咖啡,交友论道。在文化馆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总有一款适合市民。”黄晓丽说。
根据统计,在2024年,光是东莞市文化馆进馆人次达到43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200多人。“我经常在上班的电梯里会碰到来文化馆学非洲鼓、学唱歌、学钢琴的‘来自星星的孩子’。”黄晓丽回忆,“他们的妈妈总会跟我开玩笑说:馆长,你来上班了,我也来文化馆上班了,我来文化馆陪孩子。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推出了‘爱心文化馆’项目,为孤独症的孩子和听障、视障的人们精准提供适合他们的文化服务。文化馆也要成为他们温馨的家园。”
“我们跟城市共融,打造年轻态的文化馆。”黄晓丽介绍,东莞是一座青春之城,东莞城市特点是外来人员多、年轻人多、创业者多。根据这样的城市特征,他们推出了“潮流东莞”城市IP,全城唱响了年轻人喜欢的“火柴盒”音乐会。三年来,一共开展了1200多场,平均每年就有400场,让文化馆成为千万人口和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纽带。
同时,他们跟社会力量共建,打造开放型的文化馆。根据统计,有超过1000个社会机构跟我们合作共建过,包括东莞本土的业余文艺团队、社会机构等,还有来自全国的高校和社会组织。黄晓丽分享,“像每年在东莞文化馆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其实就是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就像在文化淘宝,能够有更多收获和惊喜,同时也让‘文化+百业’,让公共文化从我们‘内循环’走向社会的‘大循环’。”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郭由 北京报道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