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南部,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气候多样、民族众多,分别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国境线全长183公里。
2022年,来自黄浦纪委的杜震中作为一名援滇干部来到了这个边境小城,担任江城县副县长一职。
点击观看视频↑
聊起刚到江城那会,杜震中记忆犹新,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他来到群众中了解情况,并通过实际状况制定了工作重心。无论是江城黄牛基地,还是勐康产业园区,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发展,呈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现在这里共有存栏黄牛1500头,主要销往一些周边的生鲜超市,当然,我们还在县城开设了一家江城黄牛体验馆,包括在昆明开了15家江城黄牛产品连锁店。”在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大寨村黄牛养殖基地内,杜震中如数家珍。
记者到访当日,正处于当地雨季,加之路途颠簸,让人提不起精神。然而到达黄牛基地时,此起彼伏的“哞哞”声让人振奋。
据介绍,“江城黄牛”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在云南省属于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然而当地对于黄牛的种质资源保护不利,农户多以自发单个饲养为主,导致江城黄牛的产品开发、产业延伸没有实质性的推动。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杜震中会同江城县政府,围绕江城黄牛肉牛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开展了深入调研,在了解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后,根据全县整体部署,从2023年开始陆续投入协作资金3120万元(2期),参与建设“江城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努力形成选种、扩繁、育肥、改良、屠宰、产品开发全链条产业,并推广“江城黄牛”品牌化运作。当下,除了能在县城的黄牛体验馆内品尝到肉质鲜嫩的江城黄牛外,江城黄牛还在昆明开设了15家产品连锁店,江城黄牛声名远播。
如今,江城县已从养牛大县一跃成为特色养牛强县,并持续建设可加快推进江城县现代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群众增收。截至2024年末,江城县肉牛存栏量为5.23万头,其中,江城黄牛存栏量为5.03万头,全产业链带动1.5万余人就业,牛肉产值突破1亿元。
乡村振兴,老生常谈,江城黄牛正驮着村民的致富梦,“犇”向更好的明天。
近年来,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凭借自身“一城连三国”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全面推动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积极吸引东部出口加工型企业产业链向中西部、向沿边地区转移。由黄浦区牵头,区属上海思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与江城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勐康产业园”,作为跨省合作园区建设的新尝试,搭建平台、交流协作,打造东部产业转移集聚落户的基地。
在勐康产业园区,一辆辆满载来自老挝进口产品的卡车来回穿梭,各类进口货物从这里入境。园区内的一家食品公司内,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生产各类食品。公司经理介绍说,公司于2024年10月成立,通过普洱市商务局招商引资后落户江城。并紧紧抓住江城县大力推进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的优惠政策,依托东盟国家边贸商品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中国—东盟”跨境贸易为龙头,以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为抓手的示范生产企业。
杜震中告诉记者,勐康口岸随着粮食、水果指定进境口岸及中药材进口边境口岸的相继获批,口岸园区的功能由“通道过路”逐步向“落地加工”转变,2023~2024年,相继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520万元,建设了面积1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以满足园区功能提升和吸引东部外向型企业产业转移所需。
同时,勐康产业园区项目的建成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边境贸易带动村集体发展。惠及康平镇10个村集体的95个村民小组4300户1692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28户7461人。
7月份,杜震中就将结束自己的援滇生涯,回顾起三年来的点点滴滴,他认为“沪滇协作不是帮扶一阵子,而是携手一辈子”,他也祝愿江城变得越来越好,这里的老百姓越来越幸福。
记者 / 张益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张益
视频 / 张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独家剧透!黄浦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超级商业体”抢先看
2.上海市中心隐藏了一片260000㎡超大绿地!晴天雨天都好拍,独拥一抹清凉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