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镇村一线话耕保|崔乐军:网格盯防,奖励促干,十多年寸土未失的“护田经”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6-24 17:34:38

“昨天收完麦子,今天就把玉米种上了。多亏了有村里的水泵浇地,也不担心玉米出不来苗了!”6月18日,在济阳县新市镇段家村的田埂上,村民常玉明正麻利地摆弄着水管,看着河水缓缓流入刚播种完的土地,他脸上满是踏实的神情。

“我们村地势比较高,上游灌溉用水到不了村里,需要机器抬升。”村级田长崔乐军说,因此村里专门购入了五个水泵,供村民浇地用,墒情保住了,收成才稳当,这是他护田的一招。

正是靠着解决“浇地难”这样的一件件实在事,加上铁面无私的较真劲儿,段家村1529.53亩耕地,在过去十多个年头里,段家村未有任何一寸土地减少,成为全镇范围内耕地保护的模范村。

说起护田的秘诀,崔乐军讲,头一条就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发现了坚决处理,一点“情面”不讲。为此,村里成立了耕地保护监督小组,由他任组长,划分责任片区,部分党员、街巷长为片区负责人,定期巡查,接受村民举报,对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在村民委员会,墙上挂着一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位置图。

在村民委员会,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位置图,上面明确画着: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村庄建制等。崔乐军讲,这就是他们的“作战图”,以这个图为基础,配合卫星、无人机等“天眼”监测,加上片区负责人一周三次的巡田,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地网”。

“通过‘地网’,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问题摁在‘萌芽’里!”崔乐军说,他们严防死守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像眼下秸秆禁烧这样的季节性重点任务,更是盯得紧,每天都巡田两三次。

崔乐军说,最近他们盯得紧,每天都巡田两三次。

崔乐军琢磨,光管不行,得让村民心里都明白,保护耕地是为自己好,也是为国家好,宣传得让人爱看、记得住。为此,村里打造了一条“耕保彩绘街”,把政策道理画在墙上,图文并茂,既美化了村庄,又成了村民爱看、外地人爱拍的“网红打卡点”。

在崔乐军的带领下,段家村还开展了耕地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宣传单、大喇叭以及微信群等多种渠道,用大白话及时传递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崔乐军表示,现在村民们对政策已“门儿清”:基本农田是“高压线”,只能种粮,村民的护田自觉性大幅提升。

仅仅靠管理和宣传是不够的,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崔乐军还在村里建立了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土地耕种得当、管理有方,或者积极推行生态种植(如秸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的农户,村里会进行评选表彰。不只有红彤彤的奖状,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

去年,一桶油和一条鱼的奖励点燃了村民争当护田模范的热情。

“去年,我就得了一条鱼和一桶油,东西实在,心里更热乎!”村民李风顺笑着说,可别小看这奖状,它点燃了他们争当护田模范的热情。

除此之外,段家村还推动了为粮食作物免费购买保险、由村集体承担黄河灌溉水费等多样为种粮农户兜底减负的耕保措施。

段家村已将700多亩地流转给了两位种粮大户经营,大户今年粮食丰收

“如今,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村内劳动力不断减少的现状。去年,我们已将700多亩地流转给了两位种粮大户经营。”崔乐军说,下一步,他计划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更多土地资源,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大众新闻· 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通讯员 江连河 王寿刚 周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