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无小事,桩桩件件都牵动着民生关切。在吴泾镇广南星园小区,几条主干道上看似普通的减速带,曾因车辆疾驰让小区老人孩子为出行提心吊胆,在小区党群议事会的推动下,从问题征集到方案落地,从民意汇聚到技术优化,小小减速带的“变形记”,丈量出社区中“民智为基、民主为要”的治理准则。
“主干道缺少减速带,各种车辆开得太快存在安全隐患!”今年4月的广南星园党群议事会上,由党员骨干、楼组长代表、社区能人和普通居民组成的16名议事会成员,将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摆上桌面。这支被居民称为“基层治理智囊库”的队伍,每月定期召开的“圆桌论坛”,正是社区事务“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的核心载体。
议事会迅速启动“线下调研+线上议事”双轨机制:居民区党总支联合居委会、物业经理与议事会成员开展实地勘察,同步通过微信群接龙、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意见。“降速要保障安全,但不能让非机动车颠簸”——居民提出的朴素需求,成为后续改造的根本遵循。
一位参与讨论的居民感慨:“过去觉得社区事务是‘干部说了算’,现在是‘商量着来’。”这种“问题从群众中来,方案到群众中去”的机制,让民主协商转变为可感知的治理效能。
减速带的安装看似简单,但在广南星园却经历了三轮“较真”的实验改造。首先,大家聚焦在95号楼与81号楼附近的主干道交会路口,这里不仅是多向分岔口,更紧邻车库出口与电瓶车棚——人车混流频繁,安全风险突出,第一次线下会议敲定的初步方案中,一整条连续的减速带沿道路横向铺开,离路边缘间隙狭小。然而新安装试行一周后,设计导致行人、非机动车完全无法避让,许多老人通行时颠簸严重。
首次改造效果不佳,议事会直面问题,在二次改造中采纳楼组长“两侧挖洞降摩擦”的建议,物业连忙施工调整,但新方案又因挖空处直角设计,容易引发车辆剐蹭隐患。
直到第三次线上议事会,“弧形边缘+分段缩短”的创新方案获得一致认可。实践证明,圆弧倒角设计将擦碰概率大为降低,缩短的边缘间距既保证减速效果,又不影响非机动车通行舒适度。最终全小区新增2条、改造3条减速带,弧形的银色线条宛如镶嵌路面的“安全纽扣”,居民形象地称之为“骑行时压过的小彩虹”。
这场“细节攻坚战”的背后,是议事会“不将就”的执着: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联合物业三次实地测试,楼组长及热心居民共商调整方案。三次协商后的改造,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基层治理的“最优解”,往往藏在群众的智慧里。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