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青年数学家王虹在北京大学开数学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北大数院研究员韦东奕也现身教室第一排认真听讲。两人交流数学问题的画面被旁听学生记录并广泛传播,引发热议。
王虹与韦东奕都出生于1991年,皆因低调的数学天才形象广受关注。王虹16岁考入北大,今年2月,王虹与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Joshua Zahl合作发表了一篇长达127页的论文,证明了数学界百年未解的挂谷猜想。而韦东奕则在偏微分方程与流体稳定性领域深耕,以奥赛双满分和朴素形象为大众所熟知。此次同框,是学者之间纯粹的学术交流,展现了学者最本真的对知识的渴求与热忱。
然而,网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有网友将两人的履历和成果拿来“拉踩”,反复“编排”。有人质疑韦东奕“只会做题,不会科研”;有人对王虹发出“为什么不留在北大”“为什么在北大用英语讲座”等类似的诘问。
刻意制造的对立无非是为了“吸流量”“博眼球”,其本质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过度消费。两人的研究方向不同,没有必要“踩一捧一”。王虹的成就无需通过韦东奕衬托,韦东奕的学术能力也不由舆论定义。19日,韦东奕参与的项目被提名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也让有关他学术能力的质疑不攻自破。
从注册社媒账号引发巨大争议,到近日在食堂用餐被围观拍照,在“流量”和“利益”的镜头下,韦东奕的生活细节被放大,隐私空间被挤压。面对这样的压力,这位青年学者表示已经受到舆论影响,不想再做任何回应。这接连的事件引发出一个问题,即公众关注学者的边界在哪里,应与学者保持怎样的距离?
公众和学者之间的距离不应很“远”。学术与科研并非高高在上,莫要盲目“造神”。王虹、韦东奕等青年学者的热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公众与科研工作的距离,揭开了学术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了解科研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他们为榜样,立志投身科研事业。
同时,公众和学者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太“近”。公众对待学者要保有“边界感”,懂得适时地“关闭镜头”,不能因为流量、利益和窥私欲而侵扰他人的权利。对韦东奕日常生活、工作的过度曝光、娱乐消费以及无端评判,无疑会对其科研工作造成影响。科研的疆域,需要一位位“孤勇者”长久跋涉的漫漫长路。科研工作者的光芒,不仅在于摘得某个奖项,更在于他们纯粹的理想、无畏的勇气与求知的执着。这份光芒,需要每一位“粉丝”共同呵护。
平衡公众与学者“远”与“近”的标尺,需要公众予以学者更多理解与尊重。无需盲从,也莫要打扰,对科学精神致以最深的敬意,也为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留存一方宝贵的净土。
(杨丽 陈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