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海阳农商银行始终以“服务‘三农’的本土银行”为使命,将金融血脉深度融入乡村产业肌理,用有温度、有速度、有精度的金融服务,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农”情暖心
农资备货添动力
清晨五点的徐家店镇还笼着薄雾,王旭日的贺农达生物连锁农资店门口已经停了好几辆电动车。春耕时节,农户们赶早来买化肥,老王一边开单一边念叨:“今年备货足,多亏了海阳农商银行的资金!”
原来,今年春天化肥价格波动频繁,王旭日想多囤些优质农资却犯了难——1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像道坎,让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正当他在店里对着空货架发愁时,海阳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带着“移动金融服务”上门走访。了解到老王的需求后,客户经理拿出平板,现场录入营业执照、进货合同等信息,通过“雷乡惠商贷”专属产品快速审批,10万元贷款当天就打进了王旭日的账户。
“现在手机银行上点一点就能借钱还钱,利息还比往年低一截!”王旭日拍了拍腰间的小挎包,里面装着刚进的生物农药样品,“有了资金,我不仅备足了常规化肥,还进了一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农户抢着买。今年光卖新品就多挣了七八万!”
针对农资购销、农产品流通等乡村生产服务领域,海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雷乡惠商贷”“雷乡菁英贷”等专属产品,依托“移动平板+线上审批”模式,让贷款从“线下跑”变为“数据跑”;通过利率优惠、灵活还款等政策,切实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截至5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涉农乡村振兴专项贷款82.29亿元,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真正成为农民身边的“金融贴心人”。
“姜”来可期
及时雨浇开产业新花
在海阳市留格庄镇的姜田里,韩文言正带着工人给姜苗覆膜。谁能想到,半年前的他还蹲在自家院子里唉声叹气:“行情这么好,我却赔了钱,以后可咋整?”原来,韩文言之前种姜因规模小、技术落后,遇到病虫害几乎颗粒无收,3亩地亏了5万块。
正当韩文言心灰意冷时,海阳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对接,对种植规模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沟通让韩文言重新燃起希望。从提交申请到30万元贷款到账,仅用了3天。
有了资金,他一口气流转了40亩地,引进脱毒姜种,还请了农技专家指导标准化种植。“现在姜苗长得齐整,病虫害少了,预计亩产能到6000斤以上!”韩文言难掩兴奋。
面对农业生产周期长、抵押担保难、融资需求散的问题,海阳农商银行组建17支“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队”,走田埂、进大棚、坐炕头,用脚步丈量乡村需求,用真心倾听农户心声,精准定位“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痛点堵点。截至5月末,已累计开展移动金融服务340余次,服务群众11000余人次。
“火”速启航
金融助燃创业新程
“90后”退役军人宋新朝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决心在镇上创办特色火锅店。然而,装修店面、采购设备、储备食材的启动资金成了他梦想路上的“拦路虎”。海阳农商银行移动金融服务队在上门了解到其需求后,迅速开启“绿色通道”,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仅用2天时间将2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还让他享受到了创业贷款利息补贴。
资金到位后,200平方米的店面顺利落成,宋新朝的“新艳火锅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年营业额突破60万元。“没想到手续这么简便,而且还有利息补贴,真是给我省了一大笔钱,这笔钱让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宋新朝感激地说。
从蓝莓大棚到姜田垄上,从种植户到创业者,海阳农商银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本土银行”的责任与担当。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将继续深耕“三农”领域,以更精准的产品、更高效的服务、更温暖的陪伴,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注入“金融动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在海阳大地上加速绘就。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 通讯员 杨志杰 孙晓颖 任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