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媒体聚焦 | 情义东方“感动,身边的美好——青浦篇”之二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6-19 17:59:48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过去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让劳动力密集的传统蚕桑产业失去了优势,“东桑西移”成为必然选择。

上海青浦区援滇干部,挂职陇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程(上图右)与主持人雨兰合影

近年来,陇川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调整振兴纺织工业等重要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种桑养蚕”。

青浦区援滇干部、挂职陇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程认为东西部协作的工作重点就是“聚焦”和“持续”这两个方面,如今通过持续帮扶,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支撑。

走进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这个曾经以烤烟、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如今映入眼帘的是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

在户撒乡朗光村芒告小组的蚕桑基地里,村民黄朝方正忙着添置桑叶,他2022年开始承包了30亩桑园,当年就收入12万元,这位曾经的烤烟种植户,如今已成为养蚕技术能手。

黄朝方的转型轨迹印证着户撒乡“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实效——乡政府集中管理土地,企业经营管理,村民打工或承包养殖,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户撒乡党委副书记杨昌国介绍,2024年,户撒乡养蚕户均增收超4万元,多户突破10万元,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沪滇协作机制与当地资源禀赋的深度融合。

这个海拔气温适宜的乡镇,虽具备发展蚕桑的天然优势,以前却受困于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瓶颈,村民们散户养殖不成规模,收益很低。转机出现在2019年。青浦区援滇干部在调研中发现,户撒乡6.2万亩耕地中,坡地资源丰富且农药残留低,完全符合蚕桑产业对环境的高要求。在沪滇协作机制下,一笔帮扶资金精准注入户撒乡,为户撒乡建成了千亩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了路网、蚕棚、灌溉系统,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难题。

陇川县景罕镇的蔬菜种植基地,成片绿叶蔬菜映射出一片璀璨的绿意。菜农们动作娴熟地将鲜嫩的蔬菜割下,小心翼翼地放入身旁的菜筐。数辆冷链运输车静静地停靠在冷库旁,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对采摘好的新鲜蔬菜进行检验、称重、入库、装箱、装车等,构成了一幅繁忙而有序的丰收画卷。

景罕镇允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磊表示,近年来,景罕镇群众大力发展绿色生鲜农业,沪滇协作资金建设的冷库,解决了当地群众生鲜蔬菜的贮存难题,有力助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部分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

自2021年12月以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开展为期5年的援滇医疗帮扶支持。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医生,挂职陇川县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的汪晶晶介绍了本批次医疗帮扶专家团队的构成,援滇医疗团队又是如何充分弘扬“尽真尽善尽美,尽心尽智尽情”精神,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陇川县卫生健康工作发展。

医院的墙上,挂着上海青浦医疗帮扶团队专家的介绍。陇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华香向我们介绍上海青浦医疗帮扶团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韧劲,为提高医疗质量、推动陇川县人民医院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陇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华香深有感触的说,自援陇医疗队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陇川县人民医院积极借助上海青浦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共享,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基层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自开展帮扶以来,青浦区与陇川县人民一起破解“一个个生产生活难题,建成了一批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上海市青浦区不断发挥着区域综合优势,积极探索协作创新模式,助力陇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陇川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上海力量”和独特的“青浦元素”,有效提升东西部协作的成效,有力推动了陇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来源:情义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