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钟点工,手里也有点存款,怎么会欠养生馆3万块钱?” 2022年8月,葛女士的母亲突然跟她借钱,她才得知母亲在一家养生馆欠下了债务,这让她很纳闷。 于是葛女士前往店里沟通,可店员看到顾客的子女找上门来,却突然改口称没有任何欠账,并且拒绝出示葛女士母亲的消费记录。这种反常的举动引起葛女士怀疑,报警后她才发现,在过去短短三个月内,母亲竟然在这家其貌不扬的养生馆里消费了30多万元。 葛女士母亲的高消费并不是个例。该涉案养生馆在上海多地开办了14家连锁店,通常在小区或菜市场附近,主要瞄准老年群体,以发传单等方式揽客,短期内消费几十万元的老人不在少数。经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39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拘役五个月不等。
自行补充侦查, 完善证据链条 全案共有24件,涉案犯罪嫌疑人39人,以养生馆老板黄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均矢口否认存在诈骗行为,无一认罪。该案犯罪团伙内部层级错综复杂,且被害人都是老年人,受认知和表达的限制,笔录多存在表述模糊不清的情况。虽经过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但效果均不理想,现有证据无法达到起诉条件。涉案养生馆到底是经营正常按摩服务还是诈骗?承办检察官决定依法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完善证据链条。 图为涉案养生馆被扣押的“客情本” 涉案门店扣押证据显示,养生馆对每位进店老人建立了专属档案并打上标签,详细记录了客户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经济实力等信息,为防止子女发现养生馆暗藏的猫腻,他们重点瞄准独居老人作为服务客户。 为全面查清事实,检察官逐一确认每名犯罪嫌疑人所涉及的被害人,并向被害人核实细节。经查,店员主要向客户推销效果“神奇”的精油套盒保健产品,一套价格几千元不等,一次精油按摩高达2万元,还给老人提供验血验尿项目,以不做项目将危及健康甚至生命为由,恐吓老人高价购买产品及服务。检察官建议公安机关将扣押的精油、药泥等物品进行成分、功效、价格等鉴定,结果证实均为低价劣质产品。 图为被查获的精油产品 犯罪嫌疑人在经营活动中普遍向受害人虚构身份,号称“中医世家,有医疗背景”进行虚假诊疗。团伙微信聊天记录等证实,老板黄某十分重视对员工进行营销话术培训,哄骗、威胁受害人在店内消费,甚至主动帮忙垫付费用,这让很多老人陷入了巨额债务中,“还钱还人情”成为了被骗老人的日常。被害人孙阿姨反映:“店员跟我说,这家店发生过奇迹,曾经有长年坐轮椅的人做过项目后站起来了。我老伴也腿脚不好,于是我就带他来了。半年多花了60多万元也没有效果,后来欠费了,女儿才知道。” 为准确认定每名被告人对应的诈骗金额,检察官与审计单位多次沟通,深入了解审计方法,结合被害人笔录、交易记录、门店账本等重新梳理,全案诈骗金额总计达560余万元。至此,案件在定性与定量上都得到了完整证据链支撑。 精准击破“零口供”, “一案”牵“一串” 2023年9月11日,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该案中庄某、孙某、李某3名被告人提起公诉。这率先被提起公诉的三人既不是“金字塔尖”的老板,也不是实际操作的技师,而是身处“中间层”的“总监”。涉案养生馆由老板黄某开办,下设总经理、大区经理、店经理、总监、技师、营销人员等近百人,“总监”则是熟知各个层级、负责上下沟通的核心人物。 庭审开始后,庄某等3名被告人依然拒不认罪。检察官结合前期侦查的完整证据链一一举证质证,并开展法庭教育,逐渐攻破了被告人的心理防线,庄某三人当庭认罪认罚。此时,部分同类案因证据问题尚处于退补或未能起诉的状态,3名“总监”的认罪认罚为全案的顺利诉讼赢得了“开门红”。 庭审一结束,浦东新区检察院立即召开公检联席会议。一方面,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全面摸排上下游同案关系人的指认情况,以架构、成员、模式、获利为关键词描绘该犯罪团伙的全景图像;另一方面,同类案的承办检察官相互交流,进一步对证据查漏补缺,研讨不同犯罪层级的证据标准,逐个击破团伙“老板”、总经理、技术总监、区域经理、门店店长、按摩技师等各层级同类犯罪。 后来,团伙各层级的其他36名被告人陆续被提起公诉。截至2024年11月底,经法院审理,全案共39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拘役五个月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