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全国首个“列车诊室”,8年线上问诊1500余人次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6-18 20:04:27

2017年5月24日,全国首个列车网络视频远程会诊服务项目——“海之情 医路行”正式启动,这是一个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都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他们通过互联网24小时在线接诊,服务范围覆盖青岛客运段担当的150多对旅客列车,网络接诊率达100%,远程指导有效率达100%。八年来,志愿者线上远程问诊1500余人次,成功守护了旅客们的安全。

“救”在身边,跨越空间的“云端守护”

青岛客运段担当青岛至北京、上海、广州、南宁、成都等150多对旅客列车的值乘任务,年度发送旅客一亿多人次,突发疾病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乘务员和医生们携手并肩,在“台前幕后”紧密配合,一次次为患病旅客搭建起“生命通道”。

2023年9月14日,从荣成开往济南的D6076次列车上,一名孕妇突发身体不适,疑似早产。列车长殷允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广播寻找医生,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7号车厢的医护人员王博听到广播后迅速赶到现场参与救治,通过测量孕妇血压、心率,按压腹部疼痛位置,怀疑是即将出现早产。但他是一名外科医生,迟迟不敢确诊。此时孕妇症状加重,情况危在旦夕。这时,列车长殷允秋立即在“海之情 医路行”群中进行求助,组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青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与现场参与救护的医生王博连线会诊。医生们一致认为,这名孕妇症状为早产迹象,建议立即紧急送医。

列车长殷允秋立即联系客运调度,请求在就近淄博站临时停车送医治疗,车站、列车、医院多方联动,密切关注孕妇症状变化的同时,联系救护车进站、开启绿色通道,为旅客搭建出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5时49分,这名孕妇在铁路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乘坐120救护车前往医院进行救治。幸亏救治及时,这名孕妇转危为安,情况逐渐稳定。

八年来,“海之情 医路行”志愿者用专业和爱心,在飞驰的列车上一次次书写着生命的奇迹。他们不是随车医生,胜似随车医生,不在旅客身边,胜在旅客身边。

擦亮品牌,开创“医铁联动”的标杆

近年来,“海之情 医路行”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仅提供医疗救助指导,还把一些先进设备投放到列车上。列车公益远程心电诊疗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旅客乘车途中,如果心脏突然发病,如何及时捕捉心电图?如何及时读取心电图?2021年1月26日,在青岛开往北京的G186列车上首次把远程心电诊疗系统投入使用。这是全国首个“铁路+医疗”的开创性举措。

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继东介绍,这款远程心电诊疗系统,能够为旅客和职工提供远程在线即时采集服务,实现即时心电记录及传输,为及时准确地判断旅客病情提供技术支持。

为提高乘务员应对突发疾病的能力,青岛客运段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精心组织培训,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到常见疾病的应急处理方法,志愿者毫无保留地给乘务员传授知识和经验。如今,当乘务员在列车上面对突发状况时,因为有了志愿者的教导,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医路行”的专业底色与“海之情”的服务本色深度融合,让“海之情 医路行”成为展示铁路担当、彰显社会文明的亮丽名片。那一抹“志愿红”与“天使白”交织的身影,成为青岛这座文明城市最动人的注脚。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通讯员 李茁华 翟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