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扮相秀美,嗓音圆润,文武兼备,在《柳子戏折子戏专场》中,无论是古代仕女、风尘女子还是巾帼英雄,她都能以细腻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她不断突破行当界限,用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为六百年的柳子戏注入时代新声。”
这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组委会给尹春媛的颁奖词。5月21日,来自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的“90后”青年演员尹春媛,凭借在折子戏专场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梅花奖。她为山东收获了第23个梅花奖,这也是山东演员时隔10年,再度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
一场精彩折子戏
征服评委和观众
6月4日晚,山东剧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尹春媛折子戏专场演出”,这是载誉归来的尹春媛在家乡舞台的首秀。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自评奖改革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评选15名。“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奖既饱含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的寓意,也有着对努力付出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和鼓励。本届共有来自全国的62名演员入选初评,仅有15人最终获奖,涵盖11个地方剧种和话剧、舞剧等艺术门类。
柳子戏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拥有近六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戏曲史上,曾呈现“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百花齐放的格局。“东柳”,便是指的柳子戏。柳子戏最大的特点是音乐唱腔,既有北方的粗犷豪迈,又融合了昆曲的细腻,内涵非常丰富。
不过,柳子戏“小众”又稀有,演员如何演绎才能突出重围,得到评委认可?汇报演出中,尹春媛完整复现了当时的参演作品,赢得在场观众频频叫好鼓掌的同时,也揭开了“摘梅”的奥秘。
两个小时内,她先后表演了柳子戏《玩会跳船》《老青天》《巾帼雄风》的选段。这三段戏的亮点在于,演员不仅要演绎不同的角色,还要跨越闺门旦、花旦与刀马旦三个行当。从开场到落幕,她几乎一直在台上,抢妆都得争分夺秒,更是要精准转换状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三个行当虽然同属旦角,但是风格差别很大。闺门旦多是尚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形象,人物性格内向、腼腆;花旦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以气势见长。
从演员角度看,一个人能同时精彩演绎三个行当,说明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业务水平过硬,参评梅花奖确实需要展示出一流实力。从戏曲角度看,尹春媛选的这三段戏涵盖柳子戏的传统经典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改编传统剧目,多方位展现了柳子戏剧种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能让评委和观众在短时间内直观感受到柳子戏的魅力。然而,相比整本大戏,折子戏专场更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和全面性,是一个高难度参评选项。
完成不易,得高分更难。“闺门旦要演出静如处子的含蓄,花旦需拿捏动若脱兔的灵动,刀马旦则要呈现刚健婀娜的功底。最难的不是形体动作,而是把握和塑造人物的内心。”尹春媛说,为精准呈现角色,她深入研究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气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需要把握一个‘度’。”再加上台下的反复练习,才最终成就了舞台上游刃有余的风采。
“90后老戏骨”
艺术经历起起伏伏
对于尹春媛,很多人喜欢称她为“90后老戏骨”。
尹春媛生于1990年,是地道的“90后”。统计显示,40多年来,梅花奖得主平均获奖年龄为39岁,尹春媛属于年轻的。但是从走上专业道路算,她的艺术生涯已经有25年,论经验确实当得起一个“老”字。
尹春媛的家乡是菏泽市郓城县,戏曲氛围浓厚,有“戏窝子”之称,郓城也是柳子戏的重要发源地和流行地。“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唱柳子戏的人。”尹春媛介绍,她老爷爷就是一位戏迷,小时候同伴们唱流行歌曲,老爷爷则教她唱戏。耳濡目染下,年仅10岁的尹春媛就已经学会了五六段柳子戏。那时,她常常拿着两条毛巾当水袖耍,耳边最常听到老爷爷说:“来,妮儿,跟我唱一段。”
2000年,在老爷爷的大力支持下,尹春媛考入山东省菏泽戏曲学校柳子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柳子班前景不明,毕业后有许多不确定性,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仅仅半年,父母就把尹春媛领回了家,打算让她上普通小学,改走常规升学之路。
关键时刻,又是老爷爷起了作用。他三番五次上门劝说,希望重孙女能回到艺校,将来做一名柳子戏专业演员。最终,父母改变了心意,十多多天后,又把尹春媛送回了艺校。每年暑假回家,她和村里十多个艺校同学结伴给乡亲们演出,村里的老一辈艺人也会给予他们悉心指导。
良好的天赋,不懈地追求,注定会得到回报。2004年,尹春媛以优异成绩从艺校毕业,并考入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一名职业柳子戏演员。
初入剧团时,尹春媛从事的行当是刀马旦,很快就靠武戏崭露头角。2004年,凭借在《盗仙草》中饰演白素贞,她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赢得事业的开门红。此后,她又在《昭君出塞》《一片桃花红》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奖、山东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2013年,注定让尹春媛终生难忘。
这年4月,她在整本大戏《巾帼雄风》中饰演女主角樊梨花,原本是“挑大梁”的好机会,却在做下高动作时,左脚踝意外崴伤,经医生诊断为韧带重度撕裂。当时就有人说,她以后可能演不了武戏了。这对演了十年武戏的尹春媛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同样是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尹春媛尝试报名,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课测试。伤病期间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借此机会专心备考文化课,在6月份的全国高考中发挥稳定,最终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尹春媛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在她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武戏不行就转文戏,总之不能抛下自己深爱的柳子戏。在中国戏曲学院,尹春媛得以深入接触到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看到了别样的戏曲世界。名师的指点,名家的演绎,让她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历经转型阵痛
终迎别样天地
大学四年下来,尹春媛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艺术理念等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不过,行当转变可不是纸上谈兵,懂得理论就行,最终还得在舞台上见真章。
“刀马旦武戏居多,一个精彩动作就能赢得满堂彩,青衣、闺门旦主要是文戏,唱功为主,而唱腔是我的短板,需要下力气打磨。”回忆起由武转文的过程,尹春媛仍历历在目,其中的艰辛和痛楚或许只有她和师父陈媛最能体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媛是柳子戏公认的“台柱子”。巧的是,她曾获得第22届梅花奖,也是此前该团唯一一位梅花奖得主。
一开始,尹春媛的嗓子换音区总是“打泡”,经验丰富的陈媛就用手固定住尹春媛的口型,一遍遍让她找感觉去唱。“我每周都去找老师练习,一练就是一上午,老师的嗓音都哑了,就这样连续过了半年,终于把这个问题改过来了。”尹春媛回忆。
付出总会有收获。2018年的原创大戏《惊蝉记》,尹春媛终于又一次用艺术实力征服了观众。她饰演的青儿一角需要跨越多行当表演,从花旦到小生再到闺门旦、青衣,人物身份转换极快,要求演员在形象、情绪和声线上完成极大反差的表现。尹春媛出色地完成了挑战,专家评价她“就像不拿扇子的杜丽娘”。
尝试和突破还在继续。2021年,尹春媛在新编柳子戏《老青天》中饰演风尘女子王粉莲。这一角色是花旦偏彩旦的行当,与她以往擅长的青衣、闺门旦形成鲜明对比。这次跨行当的表演,让她突破了青衣的中规中矩,获得了表演上的自由,后来也为她赢得了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榜首的殊荣。评委会认为,她在《老青天》中“将风尘女子的妩媚与善良、机智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传神”。
同样是这一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院团创排新版柳子戏《江姐》,尹春媛是江姐角色的二组演员。她此前参演过现代戏,但演革命人物角色还是头一遭。为了更好地演绎江姐一角,尹春媛翻阅资料,查询江姐的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后来又深度阅读了《红岩》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共情,几次潸然泪下。“我很能体会到在那个环境下,一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和对当时社会的无奈。抛开戏剧方面来讲,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炼和感悟。”
其实,早在2016年,她就跟陈媛学习并演出过《江姐》,领悟了演现代戏的很多窍门。她更大的感悟是,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塑造人物的问题,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现代人物还是古代人物,只要塑造好了,观众都会喜欢。
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再到现代戏、跨行当表演,种种机缘巧合,尹春媛不断挑战自我,拓宽戏路。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痛并快乐的经历,推着她成长为“六边形战士”,并最终摘得“梅花”。
柳子戏是亲人
见证师生情和爱情
“柳子戏对我来说不只是工作,更像是一位亲人,院团则是家庭。”尹春媛在这片天地里,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师生情和爱情。
先说师生情。陈媛、尹春媛师生“梅开二度”,可谓一段佳话。提起自己的这位爱徒,陈媛从来不吝溢美之词。“她刻苦用功、尊敬师长,大家都喜欢她,收了这个徒弟我打心底里高兴。”在陈媛眼中,尹春媛不但谦虚好学,还很有灵性,一点就通。
戏曲讲究师徒相承、口传心授。闲暇之余,陈媛经常会讲当年恩师李艳珍指导自己的故事,并借此勉励尹春媛,希望她把柳子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不变味,不变色。尹春媛深知,作为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柳子戏的每一出剧目都是由岁月积淀的精华凝成,经典需要永续传承。
陈媛对尹春媛艺术上的要求和影响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本身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用尹春媛的话说:“原来的唱本有些地方过于繁琐,叙事性比较多,师父就进行修改,满足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在表演呈现方面,师父若是从某个剧种中看到更好的,也会融入到柳子戏中教给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追求柳子戏与现代大众审美相契合,在发展中创新,是这对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再说爱情。尹春媛的丈夫李昊和她是同事,经常在舞台上演对手戏。在《玩会跳船》中,尹春媛演佳人白月娟,丈夫演才子萧文勤;在《再见桃花扇》中,尹春媛演女一号王增美,丈夫演男一号宋立豪。这种独特的艺术伴侣关系,使他们在表演上能够互相指正、共同进步。尹春媛笑称:“有时夜里突然想起来,哪个地方可以有更好的演绎,就把对方喊起来,在家里加练一场。”
在她身上,这种“戏痴”的表现还有很多。2019年,尹春媛因为生孩子,前后大约一年半时间没有登台。再次排戏时,感觉处处不对劲儿,当时她吓了一跳: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以后还能演戏吗?为此,她专门去医院查了一次体,医生说身体没什么问题。沉下心来总结一番后,她认为还是自己长时间不登台所致,需要从心理、身体、声音等方面重新找感觉。于是,她耐下心来,天天坚持练功,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回了感觉。“重新回到舞台上,仿佛有一种重获新生的喜悦。”
爱这门艺术,自然渴望得到更多人认可。时代不同,戏曲传播方式在改变,作为青年人,尹春媛有自己的办法。演出和排练的空隙,她会自己拍摄短视频,介绍柳子戏知识,并发到社交平台上。“现在粉丝已有近10万,收获了全国各地戏迷的关注。”
有一位年轻戏迷通过尹春媛喜欢上了柳子戏,还特意来院团学习了一段时间。尹春媛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不太爱看戏,其实是缺乏一个认识戏曲的窗口。“我们不论是在戏曲的主题、舞台的设计上,还是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方面做出创新改变,都是为了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走进剧场,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尹春媛前段时间参排了一部戏曲电影。镜头和舞台表演的不同,让她有了新体验,也给她带来新的破圈灵感。她还推出了国风戏歌《神女劈观》,用戏腔演绎流行歌曲《孤勇者》等。这些与现代文化的大胆联动,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学反应。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