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心理疗愈小锦囊丨表达模糊不清,可能也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6-18 12:21:55

先来看看以下情景:

“儿子,你帮忙拿一下拖把吧!”

“妈妈,拖把在哪里?”

“哎呀!你怎么干啥啥不行,连拖把在哪儿都不知道!白活了这么多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窝囊废!”

“领导,这事儿您觉得方案一可以,还是方案二可以?”

“方案三吧!”

“啊?方案三……方案三在哪儿呢?”

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达得模棱两可,总是让别人“猜”,还不给对方反应和反馈的时间。而如果这样的人是你的父母或者领导,可真让人伤透了脑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偏差?

(一)人们对关系中的感知义务有不同的期望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信息发出方觉得你“应该”懂。但是沟通的信息接收方并没有领会到,或者,因为发出方的表达有误,接收方根本理解不了。这样,双方就会产生误会。

(二)关系中居然还有“潜规则”。有些领导觉得自己不能说得太清楚,得让下属自己琢磨。但是,耿直的下属却觉得领导应该给出具体信息,否则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难道一份报告还得准备八个版本?

(三)大部分网络社交,只是用文字沟通,缺乏非语言信号,比如表情、肢体语言等。比如,“呵呵”两个字,原本是简单地表达笑意,现在升级到了“冷嘲热讽”的隐形含义,大家都不敢轻易使用了。如果不解释清楚,那又会产生多少误会呢?

那么,如果遇到“让你猜”这样的情境,我们该如何巧妙破解呢?一起来听听心理学家的建议~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