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当沙船史脉遇见外滩新地标,上海文脉在此“活”了起来!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6-17 13:54:27

近日,“商船会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沙龙”在绿地外滩中心举办。活动以“溯航运历史之源,启文明互鉴新程”为主题,不仅是对上海航运文脉的深度回溯,更是一次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沙龙通过学术研讨、实地考察与未来规划发布,展现了商船会馆从历史建筑到文化地标的蜕变路径,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 “绿地样本”。

历史价值:上海航运文明的活态见证

商船会馆的历史价值根植于其300余年的沧桑变迁。它不仅是沙船业商人的议事场所,更是上海 “以港兴市” 历史脉络的浓缩。其建筑本身即为一部凝固的史书:大殿与戏台的歇山顶结构、苏州香山帮的精湛工艺、龙凤纹滴水瓦与八角藻井的细节,都承载着江南地域文化的精髓。尤为珍贵的是,会馆保存了上海早期航运贸易的原始碑刻与界石,这些文物无声诉说着沙船时代 “帆樯林立、万商云集” 的盛景。正如学者所言,商船会馆是上海 “海纳百川” 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其存在证明上海在开埠前已是东亚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

修复实践: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对话

绿地团队耗时一年,在800平方米范围内精益求精:通过超10轮方案论证确定 “修旧如旧” 原则,集结近60名传统工艺技师复原雕花、描金、大漆彩画等传统工艺,并从全国10余个省市搜寻百年古砖、石材进行替换。为确保建筑安全,施工方创新性采用钢结构棚架加固主体,同时在会馆周边设置30米深隔离桩,甚至将新建写字楼的地下室从五层缩减至一层,以避免深基坑对古建造成影响。这一工程不仅恢复了会馆的历史风貌,更通过增设机电系统、优化展示空间,使其具备举办国际论坛、艺术展览的现代功能,成为首届 “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文化创新:从历史地标到城市IP

修缮后的商船会馆正以 “文化磁场” 的姿态重塑城市活力。自2019年开放以来,这里已举办 “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非遗公益戏剧文化节”等数十场活动,将昆曲、沪剧等传统艺术与意大利设计展、阿斯顿・马丁品鉴会等现代元素有机融合。2025年1月,会馆更引入全国首个新疆尼雅遗址数字艺术大展,通过沉浸式技术让观众“穿越”至丝绸之路南道,实现了历史叙事与当代体验的碰撞。未来,绿地集团计划以会馆为核心,策划“城市文化复兴”系列展览,并联动年底开放的董家渡天主堂,打造“巴洛克教堂 — 江南园林 — 沙船会馆”的文化打卡路线,形成外滩金融带的文化闭环。

四、城市更新:绿地样本的多维价值

绿地外滩中心的实践突破了传统城市更新的单一维度。在金融集聚方面,项目已吸引中国人保、海通证券等头部机构入驻,成为外滩金融带的“产业高地”;在生态营造上,近4万平方米的 “口袋公园” 与黄浦滨江花桥,构建了“江 — 城 — 园”的立体生态网络;在文化传承领域,商船会馆与董家渡天主堂的活化,实现了历史建筑从 “静态保护” 到 “动态共生” 的转变。这种 “金融 + 文化 + 生态” 的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经济能级,更通过文化IP的打造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正如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董烜麟所言,商船会馆的修缮“以新思路传承老技艺”,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研讨沙龙的举办恰逢2025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意义不仅在于纪念一座建筑的重生,更在于揭示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商船会馆的蜕变证明,当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深度融合,当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同频共振,古老的建筑就能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基因密码”。未来,随着董家渡天主堂的开放与文化路线的成型,绿地外滩中心将以商船会馆为空间载体,持续围绕“城市文化复兴”主题,策划一系列文化展览活动,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内容,传承上海非遗文化,在黄浦江畔推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