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由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等主办的“深耕土地整治创新路,共谱沪派江南新乐章”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圆桌研讨三个部分,汇聚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及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土地整治与沪派江南”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凝聚多方智慧,共同探索新时代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创新发展路径。
开幕式:立足时代所需,凝聚创新共识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在致辞中表示,土地整治是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脉络与发展张力。他指出,面对耕地保护、宅基地管理等新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推动文科发展走出有中国特色、时代感与实效性的“交大路径”。他也强调,本次会议所聚焦的实践恰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新方向,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推动校地合作。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刘新卫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的两个关键词——土地整治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他表示,如何在土地整治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沪派江南”文化,又如何通过文化增强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可持续性,是当前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命题。他结合嘉兴、湖北等地的探索与相关新要求,指出全国土地整治正步入“文化+生态”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期待本次研讨会为这一探索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样本。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系统梳理了“沪派江南”风貌体系从概念提出、理论塑形到政策落地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近年来上海通过推动乡村风貌保护传承与土地整治深度融合,识别提炼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空间景观结构,并纳入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在他看来,“沪派江南”不仅是一种风貌类型,更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的一种文化与空间治理方式,其本质是将文化传统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的创新探索。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土治理与城乡融合中心主任谷晓坤研究员发布了《城“流”乡“动”——中国青年入乡新趋势年度调研报告(2025)》。报告指出,当下青年入乡已不再是“不得已”的退守选择,而是越来越多具备主动性、创造力与长期规划的新兴力量,未来哪些乡村能够“留下来,有活力”,将取决于 “政府主导、资本下乡、青年内生”三种关键动因的协同。
主旨演讲:跨学科思维助力城乡共生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整治创新”,五位来自城乡规划、土地政策、生态修复、治理研究与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型青年入乡现象、共同富裕的土地路径、乡村生态保护、基层治理逻辑及城乡传播结构展开了跨学科的精彩分享。
01
02
03
04
05
圆桌对话:政学研联动,促进制度与机制创新
围绕“土地整治与沪派江南”这一核心议题,多位专家学者深度对话,探讨土地整治在超大城市背景下的制度支撑与路径创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分析处处长张雯丽以“鲜活、深度、希望”三个关键词点评《城“流”乡“动”》调研报告。她指出,该报告访谈扎实、视角鲜活、富有情感,是一份兼具数据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研究成果,彰显了青年返乡力量在推动乡村转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她也指出乡村振兴需综合解决“人、地、钱”三大要素,希望未来可将微观案例与固定观察点大数据资源结合,形成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政策发展。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任田峰表示,上海作为超大型国际大都市,有自身特点,也有全国共性问题,面对乡村治理的复杂性难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解决。在严守耕地红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下,上海从2011年开始,通过不断迭代升级的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了空间治理、生态增值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当前我们更加注重文化传承、风貌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方面,正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沪派江南试点营造”、“湿地空间营造”等工作,汇聚多元主体、整合各方力量,做好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上海案例”。
上海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郝晋伟提出,“沪派江南”不仅是风貌建构,更应关注人的流动与文化记忆的再生,尤其需警惕故乡变“他乡”的现象。他强调青年返乡的多样路径需与地方制度环境形成互动,避免文化与制度脱节。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低碳生态研究中心主任王璐则分享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的实践经验,提出“新集体经济模式”与“土地当铺机制”两种可能的制度创新路径。他认为,在当前政策驱动与现实限制交织的情境下,推动制度层面突破才是实现乡村活力释放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王玲从风貌感知转向空间韧性出发,强调“风貌识别即干预”这一规划悖论,指出在强调空间物理特征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空间中的人的健康感知与日常实践需求。她认为,沪派江南的“风貌”是生态、居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承共同作用的复合产物,应推动多维理解与渐进式建构。
现场还邀请了青年学者与海外研究者代表参与互动。此次研讨会围绕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土地整治路径、青年入乡实践、文化空间建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观点,充分展现了地方探索与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推动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注入了理论智慧与实践动力。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进行“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授牌,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绘国土空间治理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