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受伤后的功能重建需要它,发育迟缓儿童的成长追赶离不开它,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依赖它……2022年10月,闵行实现社区康复中心全覆盖建设,打通了康复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为居民叫好又叫座的“康复港湾”。 记者从区卫生健康委获悉,2024年14家社区康复中心业务量实现大幅增长,全年门诊就诊总人次数达4.01万人次,同比提高44.74%。此外,居家康复服务达到3.70万人次,特色康复服务达到9.61万人次,均较前一年分别上升25.41%和15.30%。不少居民感叹:这么近,康复变成了“出门遛个弯的小事”。 多学科合作,打造有温度的服务 说起家门口的社区康复中心,不少居民为贴心的服务点赞。近期,家住浦锦的陈阿姨带着八面锦旗专程感谢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天团”。她因腰椎骨折在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系统化术后康复治疗,如今日常生活没有问题,步态和肌肉力量有很大提升,几乎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今年3月,陈阿姨在上级医院治疗后,来到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系统化的术后康复治疗,以康复医师赵书仪、张小艳医师为首的医疗团队为其量身定制全周期康复方案,进行了一场多学科的康复合作。康复治疗师每日进行床旁助动训练和站立平衡指导,将专业手法融入每一个康复动作;理疗团队运用现代化理疗设备,帮助她更好地康复;中医科通过传统医术助力神经功能恢复。 据介绍,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康复治疗模式,实现了“医疗—康复—护理”无缝衔接服务模式,让居民切实享受到“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社区医疗新生态。“这里不仅技术好,服务态度更是不用说,他们让我感觉到了温暖。”陈阿姨道出了许多患者心中的话。 引入专家,提高社区康复能力 6月6日下午,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沈夏锋的诊室门口,一位刚结束康复治疗的邵阿姨跟旁边的患者聊起天。“我是外地医保,看病自费,但就算自费也要坚持来这边看。” 她是沈夏锋来到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的第一位患者,而沈夏锋也是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引进的康复专家。 此前,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邀请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胡世红定期坐诊。家住双柏小区的李阿姨半年前脑出血治疗后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胡世红根据她的情况开展关节松动、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作业疗法及电子生物反馈等治疗。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李阿姨右上肢的肌力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特别是上肢康复机器人,深受李阿姨的喜爱,一段时间后上肢的恢复情况还不错,比之前更有力气了。 据介绍,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上肢机器人、天轨、认知障碍评估训练系统等多种智能康复设备,其中上肢康复机器人将以往人工一对一枯燥训练,变成机器人对患者精准和趣味的训练,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积极参与性,主要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以及骨折、肩袖损伤等骨关节、肌肉等软组织损伤。 错位发展,建立社区转诊机制 社区康复中心能够叫好又叫座,很大程度来自闵行对康复服务的布局和优化。目前,14家社区康复中心在满足居民基本康复需求的基础上,每家中心至少有一项康复特色服务项目或模式,如中医康复、运动康复、神经康复等,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于此,14家社区康复中心建立了转诊衔接机制,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康复需求。家住七宝的明明幼时因调皮好动被误认为“男孩发育晚”,后经幼儿园老师提醒就医,确诊语言发育迟缓及中度多动症。随后,明明转至以儿童康复为特色的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生通过发育评估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在3年系统康复中,从口齿不清到流畅对答,从多动失控到专注听课,明明最终通过入学评估,顺利融入普通小学。 “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我们向上推动14家社区康复中心与区域内市、区级医疗机构通过优化上下转诊流程、建立联合病房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康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向下则加强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比如建立家庭病床或居家康复指导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连续的康复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