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得像魔法棒的青铜器
堪称战国版“物理课代表”
它的使用方法里
藏着两千多年前
中国人的科学密码
竹节柄铜汲酒器
出土于战国时期齐国一位贵族的墓葬
(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
管状长柄外表为四节竹节形
上、下各饰一周箍状纹
柄端封闭并饰龙首衔环
底端接平底的球形器
整体长度65.2厘米
汲酒器顶端做成龙首状,口含挂环。
底部球形器腹径7.2厘米
外表装饰有含苞待放的荷纹
荷瓣凸出,状如荷蕾
因而又名“荷蕾器”
底部中央的圆孔
与龙首下第二竹节处的长方小孔
通过长柄贯通
空气可以顺畅流通
荷蕾器表面及底部
由于造型奇特罕见
文献和史料中未见相关记载
它的用途让专家们费了一番脑筋
竹节柄铜汲酒器出土时的照片 央视
由于和它一起出土的
还有银勺、银耳杯等饮食器具
特别是出土的铜壶中
有疑似古代美酒的液体
专家们推断
这应该是一件和酒有关的器物
经过实验
专家们终于解锁
战国人倒酒的“黑科技”
汲酒器结构示意图 央视
第一步:垂直插入酒坛取酒
将汲酒器浸入酒坛
底部荷蕾器的小圆孔开始“吨吨吨”灌酒
空气从竹节上的方孔溜走
第二步:拇指一按,滴酒不漏
堵住方孔,提起神器
大气压瞬间化身“隐形保镖”
酒水乖乖待在器内
第三步:松手即流,优雅如丝
对准酒杯,松开拇指,露出气孔
酒水缓缓流出
完美避开“手抖洒一身”的社死现场
更绝的是
它的容量设计精准到离谱!
荷蕾器一次能装200毫升酒
配套耳杯容量230-500毫升
倒1-2次刚好满杯
而且比起其他取酒方式
它能从口小肚大的盛酒器中
把酒取到“见底”
古人连“强迫症”都治好了
口小肚大的铜盖壶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竹节柄铜汲酒器
是中国目前发现
最早利用大气压原理铸造的青铜器
比1654年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
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了近两千年
汲酒器的设计
还暗含着“竹龙互化”的传说
在数千年前
竹子就被看作是龙的象征
汲酒器顶端的龙首(俯视图)
东晋时期葛洪的《神仙传》
以及《后汉书·方术列传》
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汝南(今属河南)人费长房
跟随仙翁学道未果而被遣归
仙翁赠其一根竹杖
费长房骑着它很快就到了家
他又按照仙翁的说法
将竹杖投到葛陂(竹丛)中
当他回头一看
竹杖化成了一条飞龙
汲酒器的竹节柄上,有细小的竹枝和竹子的凹槽。
很多诗文都化用了这个故事
渐渐的
艺术作品中也开始以竹代龙
这件战国时的汲酒器也证明
汉代流行的“竹龙互化”观念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
竹杖化龙图,明代缂丝作品。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竹节柄铜汲酒器
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
2000年前的中国人
就这样把物理、美学、玄学
“一锅炖”出了高级感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策划:张春晓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