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这堂法治课上,京沪学生探讨AI时代的规则与价值

转自:浦江天平 2025-05-27 21:27:15

“法治副校长‘上新’,我们又多了一位‘专家顾问’和‘守护使者’。”

“有了‘菁菁法治解忧站’,今后我们的烦恼将由法律智慧解开。”

“这期京沪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菁菁议事厅’活动特别不同。通过研讨,我们意识到应当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合理使用AI,拒绝‘拿来主义’。”

......

这堂大思政课上,少年们如是说。

今天(5月27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长宁区人民法院)与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政附中)共同举办,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学生在线参与的院校合作大思政课《菁菁议事厅:当学习遇上AI》在华政附中精彩开讲。

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世亮,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曲玉梁,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傅松,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飞,副院长赵懿先,长宁区人民法院、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少年法庭)法官毛春联受邀“云端”参会。北京市十一学校、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上海市长宁区法华镇路第三小学师生代表在线上、线下全程参与活动。

活动现场

实质履职:

法治副校长“走新”更“走心”

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

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世亮接过校方的聘书,正式成为华政附中的法治副校长。

据悉,长宁区人民法院于2023年4月就与华政附中共同签署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共建协议书》,挂牌“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法治宣传创新示范点”“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自此,双方合作整合院校优势资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推进送法进校园工作。

从“心”出发:

法治“解忧站”,暖心护成长

“菁菁法治解忧站”启动

法治副校长带来的不仅是法治课程,还有对未成年人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的实质性关注和引导。

青春的校园里也会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老师的教育惩戒是否有边界?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父母离婚,我的权益怎么保障......设立“菁菁法治解忧站”,是法治副校长履职实质化的向前一步,也让学生有了倾听者和护航人。学生可以通过“菁菁法治解语卡”写下心事、传递困惑,由法治副校长一对一“问诊”,用法律智慧和暖心对话为学生解开矛盾、消除烦恼。

“菁菁议事厅”上云端:

倾听京沪两地少年的声音

现场研讨

从00后“数字公民”的视角看人工智能产品,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的同学们开展线上调研,收集到千余份师生关于人工智能产品使用的问卷。学生代表介绍前期法治实践活动的情况,并发布《人工智能产品使用情况问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超八成师生曾使用AI工具,超六成学生用拍照搜题软件完成作业,超五成学生认为AI生成内容不算抄袭......”,揭示了AI使用“效率与隐忧并存”的现象。

随后,华政附中、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代表,教师、家长、专家代表围绕“当学习遇上AI”主题开展热烈讨论。

据悉,“菁菁议事厅”是长宁区人民法院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于2023年4月开启的专为未成年人打造的“协商议事”平台。在这里,未成年人围绕他们所关心的法律与社会议题提出自己的“金点子”,为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贡献少年智慧。

华政附中的同学提到“AI是拓展思维、聚焦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助手’,能够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吸收知识。但这需要积极和自律的学习态度。”

来自北京的学生代表则在“云端”表达了“AI帮助我高效找到学习资料,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不法分子也有可能利用AI进行诈骗。”

家长代表也分享了对孩子被AI“吃掉脑子”的担心,“高科技固然好,但可能会弱化孩子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用好AI?

专家表示,“AI不是标准答案的生产线,而是发现个体潜能的探照灯”,“学会发现问题、秉持创新思维、获取思辨能力很重要。”

老师说:“对于AI,要愿用、会用、分析着用,用技术赋能学习与教育。”

法官说:“提高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批判意识,扣好人生第一颗数字扣子。”

从辅助学习效率提升,到数据隐私、学术诚信、法律风险......在场同学、家长、专家和法官代表进行了兼具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的探讨。

曲玉梁、王飞对研讨活动进行点评时指出,活动展示了同学们高度的人文素养和法治理念,希望学生强化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找准角色定位,拥抱时代潮流。

徐世亮指出,长宁区人民法院和华政附中各有优势,希望通过两者的“双向奔赴,强强联合”,共同探索出更多法治教育的新经验。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未成年人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应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价值的守护者。当学习遇上AI,希望同学们不被AI“取代”,坚守法治理想、坚持“人”的主体价值。

下一步,长宁区人民法院将继续依托“中国特色现代少年司法制度发源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优势,综合运用“法治夏令营”“公众开放日”“开学第一课”等特色品牌项目,不断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在“菁菁议事厅”继续带领同学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富有价值的法律和社会议题,强化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效果。

来源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

文字:王夏迎

摄影:叶诗妍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